
[couch] [指動物]∶ 卧下或跪下來休息或像休息
跪伏着的野豬
駱駝跪伏的奇特方式
屈膝伏地。《三國志·魏志·牽招傳》:“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夢道士》:“嘗夢道士三人跪伏求救。” 周希漢 《深夜的號聲》:“有的拔腿就逃,有的丢下槍,撲通跪伏下來。”
“跪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uì fú,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動物行為
指動物卧下或跪姿休息的狀态。例如駱駝獨特的跪伏姿勢,或野豬等動物在休息時的動作。
例句:駱駝跪伏的奇特方式;跪伏着的野豬。
人類動作
指人雙膝着地、身體俯伏的姿态,多表示臣服、懇求或敬畏。
例句:《三國演義》中“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東周列國志》中勾踐“跪伏于前”以示順從。
該詞兼具自然行為與人文象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
《跪伏》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跪倒在地上,表示非常敬重或臣服的姿勢。
《跪伏》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心”,其中“足”表明與腳有關,“心”表明與心理、情感有關。《跪伏》總共有12畫。
《跪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臣民或子女在君主或長輩面前表達敬意時常常使用跪伏姿勢,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禮儀和示好的方式。
《跪伏》在繁體字中寫作「跪伏」。
在古代,《跪伏》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可以寫作「躨躏」、「躤倕」等。
1. 他一聽到老師的話,立刻跪伏在地,表示悔過和對老師的尊重。
2. 在古代的宮廷中,臣民常常跪伏在地,向皇帝行禮。
跪下、下跪、跪地、跪拜、俯首跪拜
叩首、磕頭、卑躬屈膝
起立、站立、挺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