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君子儒的意思、君子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君子儒的解釋

君子式的儒者。儒,為古代學者的通稱。《論語·雍也》:“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文中子·周公》:“或問 宇文儉 ,子曰:‘君子儒也。’” 唐 劉禹錫 《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惟太保府君志為君子儒,以明經居上第。”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三折:“老相公, 飛卿 他是君子儒,有何罪将他吊起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君子儒是中國古代儒學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論語·雍也》。孔子提出:“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強調儒者應追求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完善。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的解釋,“君子儒”指以仁德為核心、踐行禮義且心懷天下的儒家學者,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詞源構成

    “君子”原指貴族階層,後演變為道德楷模的代稱;“儒”本為掌握禮樂知識的術士,經孔子改造後成為以教化民衆為使命的學派。二者結合形成“以德行立身、以禮樂濟世”的儒學理想人格。

  2. 核心特質

    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闡釋,君子儒需具備“明道義、重踐履、通經世”三重素養。具體表現為:恪守“仁”與“義”的道德準則(《論語·裡仁》),精通六藝之學以教化百姓(《周禮·保氏》),同時避免淪為僅追求功名利益的“小人儒”。

  3. 曆史影響

    漢代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進一步提出“君子儒當為天下法”,将這一概念與治國理政結合。宋明理學則強化其心性修養層面,如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乃真儒”(《傳習錄》),使“君子儒”成為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标杆。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論語集釋》《中國儒學史》等權威文獻,核心引文出處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及中華經典古籍庫(publish.ancientbooks.cn)驗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君子儒”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君子儒”指具備高尚道德修養和儒家學識的學者,強調将個人修為與社會責任結合。該詞出自《論語·雍也》中孔子對弟子子夏的告誡:“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旨在引導儒者追求更高境界。

  2. “儒”的起源與演變

    • 最初“儒”指周代掌管禮儀、教育的術士,多為地位低微的喪葬事務從業者。
    •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儒”逐漸演變為學者、讀書人的代稱,并形成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學派體系。
  3. “君子儒”的核心特質

    • 道德境界:以天下為己任,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博愛無私。
    • 學術追求:通曉禮法,治學以修德為本,而非謀取私利。
    • 人格對比:區别于“小人儒”(僅關注個人利益或拘泥瑣務),君子儒器量宏大,兼具理想與實踐。
  4. 曆史意義
    子夏等孔門弟子通過踐行“君子儒”精神,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這一概念也成為後世士人追求“内聖外王”理想的重要标準。

“君子儒”不僅代表儒家學者的身份,更強調道德與學識的統一,體現了儒家對知識分子的最高期許——以高尚人格服務社會,而非局限于個人得失。

别人正在浏覽...

骜岸鮑孤雁寶翫北海術北京古觀象台賓國成周純衣出樽摧藏蹎蹶發秀匪軍非數值應用風馳電卷風和日暄風雷火炮風虔挂心貴賤閨苑恨惋後賬護鏡魂意金篦術精管開首克滅刻飾賴草樂兵連璅軨獵車闵笑墓田囊家傍州例偏私平面子潑胡王乞寒戲乾貝淺固窮斂日削月朘冗贅神匾守戍順數贖身死沒堆條子貼絨題詩痛憎五鼎亨五峰先生無過是誣民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