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唐蕃会盟碑的意思、唐蕃会盟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唐蕃会盟碑的解释

碑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 唐 长庆 三年(公元823年) 吐蕃 赞普 可黎可足 为纪念 唐 蕃 会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萨市 ********* 前。碑上以 藏 汉 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 唐 蕃 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专业解析

唐蕃会盟碑是唐代与吐蕃政权为巩固双边关系而立的重要历史文物,全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该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现存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以汉藏双语铭刻盟约内容,记录了唐蕃双方停止战争、划定边界、重申甥舅之亲等条款。碑文内容分为三部分:首段追溯汉藏友好历史,中段详述会盟经过及誓词,末段列明参与会盟的唐蕃官员名录。

此碑的立定标志着唐蕃关系从冲突转向和平共处,体现了古代中国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政权通过盟约维护稳定的政治智慧。碑文中的“社稷如一”“烟尘不扬”等表述,反映了双方对和平共处的共同诉求。从语言学角度看,碑文藏文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藏语词汇,是研究唐代汉藏语言接触的重要语料;汉文部分则采用骈体文书写,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

权威文献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唐蕃会盟碑定义为“唐代汉藏民族关系史实证”,《西藏通史》则强调其“古代国际条约的典范性”。当代学者王尧在《吐蕃金石录》中系统考证了碑文细节,指出该碑是研究唐蕃政治、法律及文化交流的一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今西藏)于公元823年共同树立的纪念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唐蕃会盟碑位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用汉藏双语镌刻了盟文、会盟时间及双方参与人员职衔和姓名。碑文强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是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历史背景

  1. 政治背景:9世纪初,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吐蕃也因内部分裂而削弱,双方均希望通过和盟稳定边疆。
  2. 联姻基础:唐朝与吐蕃通过文成公主(641年)和金城公主(710年)的联姻建立“甥舅关系”,为和盟奠定情感纽带。
  3. 会盟历程:从706年至822年,唐蕃共会盟8次,此碑记录的是第8次(长庆会盟)内容,也是最后一次成功的和盟。

三、碑文核心内容

四、意义与影响

  1. 结束纷争:标志唐蕃长达百余年的战争状态终结,开启长期和平局面。
  2. 民族融合:通过盟约和联姻强化文化、血缘联系,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例证。
  3. 文物价值:碑文语言质朴流畅,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档案价值,被法国藏学家戴密微誉为“亚洲最重要的碑铭之一”。

五、现存情况

该碑至今仍矗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高342厘米,保存完好,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游客了解汉藏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需更详细内容,可参考来源网页(如、6、7等)的原始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瀑溜便附冰蕤冰天雪窑采煤痴箭雠閲锤鈎触兴此致黛文帝天斗钉扶匡騧马贵无横刀揭斧横发画虎不成反类狗涣尔冰开黄妃塔加班鉴昧脚船胶轮焦芽界说烬余积射士狂鞭枯笔枯骨之馀立鐀临近哩也波哩也啰隆遇鹿头关眊荒媒体民氓贫屋扑地掀天签解迁徙谦愿起斋渠道戎落乳井山和尚缩项鳊叹伏铜簧童妙筒洒唯唯诺诺祥编闲夭夭晓谏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