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湯劑處方。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八·散粥施藥》:“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歲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藥六千囊。粥則人給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藥則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湯方各一紙。”
“湯方”是一個中醫藥學術語,其核心含義和擴展解釋如下:
湯方指中藥湯劑處方,又稱“湯頭”。古代中藥劑型以煎煮湯藥為主,因此将内服方劑(尤其是煎湯類)統稱為湯方。
明代應用實例
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朝廷赈災時曾發放“符篆、湯方各一紙”,說明湯方在當時已是常見的中藥處方形式。
劑型特點
湯劑需将藥材煎煮為液體服用,具有吸收快、便于調整劑量的優點,例如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經典方劑均屬此類。
在成語用法中,湯方被引申為“善于治療疾病的醫術或醫方”,強調對藥物療效和醫術的認可。
現代中醫仍廣泛使用湯方,如解毒活血湯的劑量調整可針對危重病症進行加減,體現了湯方在臨床中的靈活性。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古籍記載及現代研究,如需更完整的藥方案例,可參考《中醫詞典》等專業文獻。
湯方是中醫藥學中常用的術語,用來指代一種藥物的配方或者處方中所用的藥材。湯方通常由多種中藥組合而成,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配伍出不同的藥物組合,以達到治療疾病或者調理身體的目的。
湯方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部首的位置在左邊,表示與水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湯方一詞最早出現于《傷寒論》,這是張仲景所著的一本醫學著作。在中國古代,以湯劑為主要治療方法的醫學流派被稱為“湯家”,而湯方則是該流派獨有的治療方式。
湯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湯方。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湯方在古代寫作“湯方”或者“湯方術”。
醫生給我開了一副湯方,讓我每天煎煮服用。
湯劑、湯藥、方劑、方藥
方劑、藥方
散方、散劑,即非湯劑,而是以散劑為主的治療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