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汤剂处方。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
“汤方”是一个中医药学术语,其核心含义和扩展解释如下:
汤方指中药汤剂处方,又称“汤头”。古代中药剂型以煎煮汤药为主,因此将内服方剂(尤其是煎汤类)统称为汤方。
明代应用实例
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朝廷赈灾时曾发放“符篆、汤方各一纸”,说明汤方在当时已是常见的中药处方形式。
剂型特点
汤剂需将药材煎煮为液体服用,具有吸收快、便于调整剂量的优点,例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经典方剂均属此类。
在成语用法中,汤方被引申为“善于治疗疾病的医术或医方”,强调对药物疗效和医术的认可。
现代中医仍广泛使用汤方,如解毒活血汤的剂量调整可针对危重病症进行加减,体现了汤方在临床中的灵活性。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如需更完整的药方案例,可参考《中医词典》等专业文献。
汤方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术语,用来指代一种药物的配方或者处方中所用的药材。汤方通常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配伍出不同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者调理身体的目的。
汤方的拆分部首是氵(三点水),部首的位置在左边,表示与水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汤方一词最早出现于《伤寒论》,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在中国古代,以汤剂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医学流派被称为“汤家”,而汤方则是该流派独有的治疗方式。
汤方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湯方。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差异。汤方在古代写作“湯方”或者“湯方術”。
医生给我开了一副汤方,让我每天煎煮服用。
汤剂、汤药、方剂、方药
方剂、药方
散方、散剂,即非汤剂,而是以散剂为主的治疗方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