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allowed a date whole]∶鹘侖:同“囫囵”,整個的。把棗整個兒吞下去,不辨滋味
(2) [to do a thing without thought;to read without doing any thinking for oneself]∶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混或學習時生吞活剝,對所學的東西并不理解
今動不動便說個本末精粗無二緻,正是鹘侖吞棗。——宋· 朱熹《答許順之書》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宋 朱熹 《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説箇本末精粗無二緻,正是鶻崙吞棗。”參見“ 囫圇吞棗 ”。
“鹘侖吞棗”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鹘侖吞棗》是指有一個人非常貪婪,把無法吞食的東西當作口糧。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傳說中的一隻大鷹名叫鹘侖,它曾經吞下一顆碩大的棗子,但由于棗子過于大,鹘侖無法消化,所以搞得自己不勝其煩。這個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無度貪食,同時也隱喻貪婪人難以享受過多財富帶來的幸福。
鹘(鳥部),侖(人部),吞(口部),棗(木部,中部),共計16個筆畫。
《鹘侖吞棗》最早見于晏殊的《鹘侖吞棗圖》,但古代并未出現繁體字。繁體字是後來根據簡化字演變而來的,所以在繁體字中,鹘侖吞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以《鹘侖吞棗》為例,鹘的寫法為“鵠”,侖的寫法為“侖”,吞的寫法為“呑”,棗的寫法為“棗”。
這個小說中的主人公鹘侖吞棗般地吞噬着别人的財富,最終導緻了他自己的滅亡。
1. 鹘侖風采:形容一個人的風采和氣質非常出衆。
2. 吞雲吐霧:形容某人口才非常出色,能講出一些令人驚歎的話。
3. 吞風飲露:形容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
酒囊飯袋、一切的苦力、孀妾守寡
粗茶淡飯、吐故納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