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國柄。政府或國君的權力。《管子·山權數》:“筴豐則三權皆在君,此之謂國權。”《漢書·五行志中之下》:“ 襄公 時,天下諸侯之大夫皆執國權,君不能制。漸将日甚,善惡不明,誅罰不行。” 顔師古 注:“謂 襄 十六年會於 溴梁 ,諸侯之大夫盟皆類此。”《宋書·恩倖傳序》:“權幸之徒,慴憚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
(2).國家的主權。 匡互生 《五四運動紀實》:“這回運動所标出的公用語為‘外争國權,内懲國6*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國權漢語 快速查詢。
國權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國家統治權
指國家主權與最高政治權力,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核心權力。例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國家政權,統治權”,強調其作為國家根本權力的屬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國家主權象征
特指國家獨立自主處理内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如領土主權、外交權等。現代漢語中常與“主權”互換使用,體現國家不可侵犯的權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古代典籍中的“國權”
先秦文獻如《韓非子·五蠹》中“國權輕于鴻毛,而積重之勢未移”的表述,指代君主或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力,強調權力集中與統治效能。
來源:《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03年
近現代政治演變
清末民初文獻(如梁啟超《變法通議》)将“國權”與“民權”對舉,指國家對外維護獨立的集體權力,反映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
來源:《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權體現為: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
部分學者(如法學家王世傑)在《比較憲法》中進一步區分:
來源: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商務印書館,1948年修訂版
“國權”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應用:
政府或國君的權力
指國家政權或統治者的掌控力,如《管子·山權數》提到“三權皆在君,此之謂國權”,強調君主對國家資源的集中管理。漢代《漢書》也記載諸侯大夫“執國權”導緻君權旁落的現象。
國家的主權
現代語境中多指國家獨立自主的權力,如五四運動口號“外争國權,内懲國賊”即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與現代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漢書》原文或五四運動相關研究文獻。
白論白足高僧班委會躃人慘慘幽幽倡園沉竈生蛙雛鳳餌餻髶髦遏制礬法犯暑發市分冊分雪負重緻遠高屐隔句對功到自然成挂懷光闆闆古冶好處赫煥後法緩亸駕乘堅牢矯世勵俗鲛珠坎鼃課蜜來犯攬抱劙刀留邸蠡琖亂下風雹麋脯納喇佞柔逆孽盤虞情場壤陛適觀事過石牛實驗田失張失志束币調暢推闆馲駝萬世洧外铦磨校定屑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