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犯劫掠。《後漢書·馮绲傳》:“ 武陵 蠻夷 悉反,寇掠 江陵 間, 荊州 刺史 劉度 、 南郡 太守 李肅 并奔走 荊 南,皆沒。”《周書·陳忻傳》:“ 魏孝武 西遷之後, 忻 乃于 辟惡山 招集勇敢少年數十人,寇掠 東魏 ,仍密遣使歸附。” 宋 蘇轍 《論前後處置夏國乖方劄子》:“秋冬之交,賊馬肥健,時出寇掠。”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六節:“ 突厥 所以經常寇掠 關中 ,目的在奪取 長安 積聚的財富。”
“寇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òu lüè,其核心含義是侵犯劫掠,特指外敵入侵或強盜掠奪的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文獻。
《寇掠》指的是搶劫、劫掠的意思。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
漢字《寇》的拆分部首是宀(mian)部,筆畫數為5畫;《掠》的拆分部首是扌(shou)部,筆畫數為11畫。
《寇掠》是由漢字組成的詞,其中,《寇》在古代指的是侵略者、強盜,《掠》指的是搶奪、劫掠。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是形容人們利用武力進行搶劫的行為。在繁體字中,寇掠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寇掠》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古時候人們通過這兩個字來描述侵略者的劫掠行為,這種行為在古代社會并不罕見。
1. 那些寇掠邊境的武裝分子給周圍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恐慌。
2. 這個地區曾經遭受過多次寇掠,居民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中。
組詞:寇仇、掠奪、掠過、寇敵、劫掠。
近義詞:搶劫、劫奪、擄掠、搶奪。
反義詞:保護、拯救、救助、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