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鎖院。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二年六月》:“而況鎖闈,典司封校,儻或隱情患失,緘默不言,則負陛下委任之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閣試》:“士人自鎖闈敭廷之外,其試事最重者,無如吏部之考選科道。” 清 趙翼 《秋閨分校雜詠·填榜》:“堂吏聲高唱拆封,關防加密鎖闈重。”
“鎖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科舉考試期間封閉的考場。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拆解
曆史背景
在明清科舉制度中,考場(如會試、殿試)需嚴格封閉,考官和考生進入後禁止出入,以防舞弊。例如:
該詞現已不常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科舉制度的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制度,可參考《清史稿·選舉志》等史料。
《鎖闱》是一個成語,意為關閉大門,引申為閉塞、封閉某種事物。
《鎖闱》的拆分為“金”、“阜”和“門”。其中,“金”是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的事物,“阜”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高土坡,“門” 則表示門。
《鎖闱》的筆畫為16畫。
《鎖闱》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郦道元的《送窦大可叔赴東陽適任儀制嘉興府中兵備道使鎮國寺行禮詩》中。後來逐漸被引用和使用,成為一種常見的成語。
《鎖闱》的繁體為「鎖關」。
古時候,《鎖闱》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不過形狀稍有不同。
1. 農曆新年期間,城市的大門緊閉,仿佛全市都被《鎖闱》起來了。
2. 企業如果不在競争中不斷創新,勢必會被市場所《鎖閘》。
鎖門、閉塞、封閉、緊閉、封鎖等。
封閉、關閉、封鎖。
開放、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