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龍尾”。 龍尾 是 唐 代朝堂 含元殿 側的走道,踏龍尾謂行走 龍尾道 上。意謂受到皇帝器重,而居顯要之職位。 唐 韓愈 《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詩:“ 終南 曉望蹋 龍尾 ,倚天更覺青巉巉。” 廖瑩中 注:“《賈公談録》:‘ 唐 龍尾 道在 含元殿 側。’ 白樂天 詩雲:‘步登 龍尾道 ,卻望 終南山 。’” 錢仲聯 集釋引 李上交 《近事會元》:“ 含元殿 側有 龍尾道 ,自平階至地,凡詰曲七轉。由 丹鳳門 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焉。” 宋 王廷珪 《李仲孫佩軒》詩:“步趍踏 龍尾 ,鏘然中音會。”
關于“踏龍尾”的詞義解釋,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判斷:
主流含義(曆史典故)
該詞源于唐代朝堂建築結構。龍尾道是含元殿側方的走道,因從丹鳳門北望形似龍尾下垂而得名。官員行走于龍尾道,象征受皇帝器重、身居要職。例如:
另一解釋(比喻義)
少數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踩到龍的尾巴”,比喻觸怒權貴而招緻禍患。但此說法缺乏明确的曆史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衍生義或誤傳。
建議參考:以唐代曆史背景的釋義為主流,相關文獻記載詳實且權威性較高。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近事會元》《賈公談録》等古籍原文。
“踏龍尾”是一個成語,意思指逆來順受,謙虛退讓。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足(⻊)部首,龍(⺇)部首,共8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有一些傳說和典故。其中一個典故是指南針發明之前,人們航海靠着觀察天象來判斷方向,偶爾會有天空中出現一條龍,船員覺得踏到了龍的尾巴,表示幸運,因為龍是祥瑞之物。後來逐漸引申為能遇到好運的機遇,也可以用來形容順水推舟,遇事不強求。
在繁體字中,“踏龍尾”是以「踏龍尾」的形式出現。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将“踏龍尾”寫作「踏竜尾」。這裡使用了更加傳統的寫法,竜是指傳說中的祥瑞動物龍。
以下是兩個例句: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踏龍尾,運氣真好。
2. 在競争中,我們要學會逆來順受,腳踏實地,永不止步。
一些與“踏龍尾”有關的組詞包括:踏實、踏浪前進、踏雪尋梅等。近義詞可以有順水推舟、遇事不強求等。反義詞可以有勇往直前、奮發向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