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hythm] 節奏與規律
心節律
脈搏節律
(1).季節時令。 金 麻革 《置酒半山亭得秋字》詩:“況當節律變,萬物颯以秋。”《解放日報》1984.2.4:“要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天時之變,按節律而行。”
(2).某些物體運動的節奏和規律。 劉師培 《<骈文讀本>序》:“至若龍璪齊輝,上下異昭,笙鏞節律,間代而鳴,彰彩諧音,率由世巧。”《花城》1981年第6期:“就在這時,忽然她的心髒失去了節律,一陣痙攣,絞痛起來。”
“節律”是一個多領域通用的概念,核心含義是“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或節奏”。以下從不同學科角度詳細解釋:
指生物體内自然形成的周期性規律,如:
在詩歌、音樂中表現為:
描述心理狀态的周期性變化:
泛指自然界的周期規律:
“節”原指竹節,“律”為音高标準,二者結合引申出“規律性間隔”的含義。現代科學發現,基因層面存在節律相關基因(如PER基因簇控制晝夜節律),使這個概念從經驗觀察上升到分子機制的解釋。
節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節”和“律”組成。該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其中“⻊”是用于表示“行走”的意思,而“⻗”則是用于表示聲音的意思。
節律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子罕篇》中的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句話的原文是:“未見好德,如居劣室,雖近供奉如不郁,即焉能贊節律之樂乎!”在這句話中,“節律”意指合乎規矩、有修養、有品德。
在繁體字中,“節律”分别為“節律”,其中“節”和“律”的結構基本保持一緻,隻是書寫形态上的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節律的寫法是由左右拆分,左邊部分為“二”,代表音律的節奏。右邊部分則為“⻗”,表示聲音。由于這個詞語的寫法因時間流傳而逐漸演變,現代漢字的寫法則是由上至下,先寫“⻗”,再寫“⻊”。
以下是一些關于節律的例句:
與節律相關的組詞包括:節拍、律動、節奏、律令。
與節律近義詞有:節奏、韻律、旋律。
與節律反義詞有:雜亂、混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