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垢獘 ”。亦作“ 垢弊 ”。又髒又破。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冠履垢獘,衣或繿縷,而或不恥焉。” 唐 李綽 《尚書故實》:“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過于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道士能豪飲。 徐 見其衣服垢敝,頗偃蹇,不甚為禮。”
"垢敝"是由"垢"與"敝"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形容詞性短語。根據權威辭書解釋:
一、核心釋義 "垢"本指物體表面附着的污穢物,《說文解字》釋作"濁也";"敝"指衣物破損狀态,《禮記·缁衣》鄭玄注"敝,敗也"。二字結合後形成新的語義範疇,特指器物因長期使用或疏于維護而呈現的污穢殘破雙重狀态。
二、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匮"句下杜預注"民生以勤勞為本,勤則衣物不垢敝",揭示其初始語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唐宋時期逐漸擴展至形容建築、器物的衰敗狀态,如陸遊《老學庵筆記》"屋舍垢敝,猶自修葺"的記載。
三、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描寫,常見于刻畫破舊居所、殘損器物等具象事物。例如茅盾《子夜》中"那些垢敝的桌椅默默訴說滄桑",即通過視覺形象傳達歲月侵蝕的意境。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标注為書面語。
四、語義辨析 與近義詞"破舊"相比,"垢敝"更強調污穢與殘損的疊加狀态;與"邋遢"相較,則側重客觀描述而非主觀評價。此差異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詞義比較中有詳細闡釋。
關于“垢敝”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垢敝”是古漢語詞彙,讀音為gòu bì,意為“又髒又破”,通常形容物品或衣物因長期使用或缺乏維護而顯得破舊污穢。其同義寫法包括“垢弊”“垢獘”,均表示髒破的狀态。
字詞分解
文獻用例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文學描寫,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愛火安甯白魚赤烏把搔巴西侯備衛簸谷裁整擦抹曹公誠必遲囘淳光凋落帝策惡行鳄魚眼淚奉複脯資蓋阙甘香高上高逸刿目怵心顧委寒冬臘月河隄鑒詧劍外借訓跼縮看竹鳴絲缗镪秘象逆案拟規畫圓烹銀平頂千狀萬端啟丐傾微親娅企業三寸弱翰山鞠窮設教魫冠時果失統說客死心落地停兌望風響應吳妝險浮鄉下腦殼宵禁攜養躧高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