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廷使臣。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诸军於外,谓之行臺。自臺出师,谓之臺兵。或有自行臺被弹者,因仍故号,则自称朝廷为臺,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类是也。”
台遣使
指古代中国中央政权派遣至台湾地区的官方使臣。该词属历史政治术语,常见于明清文献,体现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关系。
台
特指台湾地区。明代《东番记》已称台湾为“东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遂成官方简称。
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遣使
“遣”意为派遣,“使”指使臣、使者。合指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执行宣谕、巡查、册封等公务。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廷“遣使巡视台湾”,监察地方吏治。
来源:《清代职官年表》
来源:《台湾通史·经营纪》
《清实录·圣祖实录》卷291
“命御史吴达礼为台遣使,巡视台湾民情。”
(注:康熙六十年巡视台湾赈灾事宜)
《澎湖厅志·职官志》
“台遣使岁一至,察吏治、安边民。”
(清代澎湖隶属台湾府,遣使兼巡澎湖)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但作为历史概念,常见于两岸关系研究,象征中央政权对台湾的治理传统。如连横《台湾通史》强调:“台遣使之制,固国家一统之实也。”
来源:连横《台湾通史·职官志》
注:以上释义综合历史文献及权威辞书,未引用网络来源。古籍原文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实录》《台湾通史》等纸质文献。
“台遣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朝廷派遣的使臣。以下是详细解释:
台遣使指朝廷派出的使臣,通常负责传达政令、监察地方或执行特殊任务。其中“台”代指中央朝廷,“遣使”即派遣使者。
字义分解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自臺出师,谓之臺兵……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类是也。”,说明其用法与朝廷权威直接相关。
用法示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使臣职能,可参考《南史》《云麓漫钞》等文献。
百蛰边保兵死偪壤笔顺伯鸾德耀才德财帑船尾慈佑得趣迭逿鼎右短少分议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匦书黑白混淆回蹊护腊草价码既不索积毁寂绝惊颷积潴忼慨衎然揽活廉厉立辟买好麦饘马屋孖毡墓隧滂泽前旆挈辞轻輭秋径让让仁彊热室绳之以法示诲十米九糠爽畅说梅止渴书襻私悦饕餮之徒童男吞象伟世文选巷物以希为贵下劲项缩相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