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of rubbings] 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拓片装订成的本子)
(1).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传世拓本以 敦煌 石室所出之 唐 初拓《温泉铭》及《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为最早。都有影印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临江戏鱼堂帖》:“ 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故家所藏往年拓本,犹有典刑,近所拓者,字多刓缺,亦有补换新刻者矣。” 清 龚自珍 《跋<张司直从申元靖先生碑>》:“今日石亡,更为拓本增价矣。” 马南邨 《燕山夜话·米氏三园》:“好几位同志看了《宛平大小米》以后,颇感兴趣。有的很热心查访 米氏 故居和各种遗迹,有的还寄来了有关的文物拓本。”
(2).指打拓文字或图形。 宋 王安石 《和董伯懿咏裴晋公平淮西将佐题名》:“君曾西迁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宋 楼钥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焚膏继短晷,拓本手不停。”
拓本(tà běn)指用纸张紧覆于碑刻、金石等器物表面,通过墨色或其他颜料拓印文字、图案的印刷品。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拓本是通过“椎拓”工艺,将石碑、青铜器等文物上的文字或图像转印到纸上形成的复制品。
异体字与演变
“拓”在“拓本”中与“搨”通用,专指摹印工艺,不同于“开拓(tuò)”或“拾取(zhí)”的读音和含义。
传统步骤
将纸张浸湿后覆盖于碑刻表面,刷平晾干,用墨包拍打上色,凹刻处留白,揭下后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单张),装订成册即为拓本。
材料特点
多使用薄而坚韧的宣纸,确保揭起时不易破损,唐代已有相关技术。
按用墨区分
按时代区分
拓本不仅是文物复制技术,也是研究古代文字、书法、历史的实物依据。早期拓本如唐代《化度寺塔铭》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拓本特点,可参考、4、6的详细分类说明。
拓本指的是通过将原作品(如书籍、字画等)的形状或文字等内容复制或转印到其他材料上,以保留原作品的形态或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拓本可以用于保存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作、研究学习等。
拓本这个词可以拆分成“拓”和“本”两个字。
其中,拓的部首是手,笔画数是7画。本的部首是木,笔画数是5画。
拓本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的《庄子》一书中,用以形容通过拓制或拷贝方式保存古代文物的技术。后来,拓本逐渐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字学、考古学等领域。
拓本的繁体字为「拓本」,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中的「拓本」一词并非以现在的形式出现,所以无法给出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1. 研究者使用拓本技术来复原古代文献的原貌。
2. 这幅字画是通过拓本技术制作而成的。
拓印、拓片、拓宝、拓板
复刻、复制、复印、摹写
原作、原稿、原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