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notation]∶加進書中的一段評論或解釋性的文字
(2) [explanatory notes]∶解說;解釋;闡明
詳加诠釋
說明;解釋。 唐 顔師古 《策賢良問》之一:“厥意如何?佇問詮釋。” 清 何琇 《樵香小記·河圖洛書先天後天》:“夫天下之事理,未有離其本始者,其詮釋經文,乃全不從是生義,抑又何與?” 阿英 《敵後日記·停翅小撷·八月三十一日》:“依具體事實,詳加诠釋。”
“诠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shì,其核心含義是對事物的本質、意義或内涵進行解釋和闡述,通常通過文字、語言等方式使人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指對概念、觀點、作品等進行系統性說明,強調對内在含義的揭示。例如,在學術或文學中常用于分析經典著作或理論(如哲學命題的解讀)。
延伸含義
除客觀解釋外,也可表示通過個人感受或方法去理解事物,帶有主觀性。例如,演員通過表演诠釋角色情感,或藝術家用作品诠釋生命意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顔師古《策賢良問》中的“伫問诠釋”,後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詞彙。
诠釋是指通過解釋或闡明,使人更好地理解或領會某個事物的含義、内涵或價值。诠釋常常出現在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用于解釋文本、作品或觀念的真實或深層含義。
诠釋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其中讠在字的左邊,表示與言有關的字義;言在字的右邊,表示與語言或口頭表達有關的字義。
根據《康熙字典》,诠釋的總筆畫數為14。
诠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語中的《孟子》一書中,古時稱為“詮釋”,意思與現代的诠釋相同。在繁體字中,诠釋的寫法為「詮釋」或「詮釋」。
古時漢字诠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義義相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詮》的寫法為“讠言滕”,《釋》的寫法為“讠又釋”。
1. 他給了一個富有诠釋餘地的定義,引發了許多争議。
2. 這部小說深奧的诠釋震撼了讀者的心靈。
1. 诠釋者:進行诠釋的人。
2. 重诠釋:對已有的解釋進行重新解讀。
3. 诠釋性:指具有解釋性或闡述性的特質或品質。
闡述、解讀、解釋、闡明
誤導、曲解、混淆、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