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ot of large-flowered skullcap]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根色深黃,可入藥
黃芩之種為多。——[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對生,披針形,開淡紫色花。根黃色,中醫用做清涼解熱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黃芩》﹝集解﹞引《别錄》:“黃芩生 秭歸 川谷及 冤句 ,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黃芩(學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來源于根部的黃色("黃"指顔色,"芩"讀作qín,本義為一種草本植物)。以下是綜合解釋: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黃疸",李時珍《本草綱目》進一步描述其藥用範圍。
黃芩既是傳統中藥,也是現代藥理研究的重點對象,其根為主要藥用部位,需根據病症選擇炮制方法。
黃芩,是一種中藥材,屬于菊科植物黃芩的幹燥根和根莖。中醫學中常用黃芩作為清熱解毒、瀉下火熱的藥材。
黃芩的拆分部首為黃和芩。黃的部首為黃,芩的部首為艹。
黃的筆畫數為9畫,芩的筆畫數為14畫。
黃芩原産于中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雲南、四川等地。
黃芩的繁體字為黃芩。
在古代,黃芩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漢字書寫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
1. 醫生開了黃芩瀉火湯,幫助患者祛除體内的火氣。
2. 黃芩可以用來制作中藥,對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黃芩的組詞可以有很多,例如:黃芩瀉火湯、黃芩苦參湯、黃芩泡酒等。
黃芩的近義詞包括:黃柏、黃連。
黃芩的反義詞不便确定,因為黃芩的意思在中醫學中特指一種草藥,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