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諫”。尽忠进谏。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唐》:“ 常粲 善画人物……有 伏羲 画卦、 神农 播种、 陈元达 锁諫等图。”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元达 鏁諫, 葛洪 移居,如此题目,今人却不肯画,而古人为之。”参见“ 锁树 ”。
“锁谏”是一个历史典故类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读音为suǒ jiàn,字面可理解为“用锁链约束的进谏”。根据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来源的记载,该词源自《晋书·陈元达传》的典故:十六国时期,汉国廷尉陈元达为劝阻皇帝刘聪大兴土木,将自己用铁链锁在树上冒死进谏,最终以忠谏感动君主。
该词常与“锁树”关联(见),衍生出忠臣不畏强权、以命相谏的象征意义。后世文人也借此讽喻统治者需纳谏,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感慨时人不愿描绘此类题材。
多用于历史讨论或文学创作,形容极端情境下的忠诚谏言。例如:“当代官员若能有锁谏之勇,何愁政令不通?”
提示: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时注明典故出处,避免与“阻塞言路”类词汇混淆。
《锁谏》是一个成语,意为控制阻止他人对君主或上级对错误行为进行规劝或指正。
《锁谏》的拆分部首是金和言,其中金表示与金属相关的意思,言表示与说话、言辞相关的意思。
《锁谏》共有12个笔画。
《锁谏》最早出现在《西京杂记》一书中,是唐代文学家贾岛的作品。繁体字为「鎖諫」。
在古时候,《锁谏》的字写作「鎖諫」。
他担心被打击报复,于是对领导的错误行为只能隐忍,完全成了《锁谏》。
锁口、谏书、锁定
近义词:封嘴、禁声、迎合
反义词:说理、规劝、劝谏
饱和蒸气标仪臕壮朝识查问秤色吃口锄梃出新次长祖待待儿蝳蝐东洋大海独酲独具匠心赶考宫车远驭公署归祔禾乃回源剑麻嗟嗟尽心知性计数究识疾言遽色棱边列都流飞哩也波哩也啰螺钿门笺面辞难为听披发文身痞结贫乞辟世强梧前局劝务乳床丧柩韶理沈晦输庸死记硬背廋隐谈犀陶叟塔婆五美无岁暇刻显敞先志写字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