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諫”。尽忠进谏。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唐》:“ 常粲 善画人物……有 伏羲 画卦、 神农 播种、 陈元达 锁諫等图。”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元达 鏁諫, 葛洪 移居,如此题目,今人却不肯画,而古人为之。”参见“ 锁树 ”。
锁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以强制手段阻止臣子进谏”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锁”在此处作动词,表示封闭、限制;“谏”指臣子对君主的规劝。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十六国时期,《晋书·慕容熙载记》记载后燕君主慕容熙因拒听忠言,曾命人将直谏大臣锁于殿前,形成“锁谏”典故的雏形。
从构词法分析,该词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体现古代君臣关系的特殊形态。在语用层面,“锁谏”多用于史书评述,含贬义色彩,常与“拒谏”“专断”等词形成语义关联。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比喻用法,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引用“锁谏行为本质上是专制皇权的极端表现”,用以指代压制言论的统治手段。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古代谏议制度考》。
“锁谏”是一个历史典故类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读音为suǒ jiàn,字面可理解为“用锁链约束的进谏”。根据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来源的记载,该词源自《晋书·陈元达传》的典故:十六国时期,汉国廷尉陈元达为劝阻皇帝刘聪大兴土木,将自己用铁链锁在树上冒死进谏,最终以忠谏感动君主。
该词常与“锁树”关联(见),衍生出忠臣不畏强权、以命相谏的象征意义。后世文人也借此讽喻统治者需纳谏,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感慨时人不愿描绘此类题材。
多用于历史讨论或文学创作,形容极端情境下的忠诚谏言。例如:“当代官员若能有锁谏之勇,何愁政令不通?”
提示: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时注明典故出处,避免与“阻塞言路”类词汇混淆。
奔走如市鳖石碧芙蓉碧落碑不住参谘策度车工弛罟赤鴈酬价村酤荡决到场瞪眉瞠眼甸邑斗彩顿跌蠹书恩纪贯悉荷繦黄糯简肃监制谏职焦苦骄日絜静金璇可笑丽蕚丽富利欲熏心骊珠拢边龙步緑毛龟鬘花毛传懋易马冢米制木柶匹乐普通人穷究渠道上将军书报费属概念摅虹天体条旨退三舍往来体猥厕文质彬彬协妙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