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之誅的意思、雷霆之誅的詳細解釋
雷霆之誅的解釋
(1).指帝王暴怒時給臣下的懲處。 宋 範仲淹 《睦州謝上表》:“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三書》:“臣闔門數十口,去行都無四百裡,當席藳私室,以聽雷霆之誅。”
(2).指雷擊,雷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餘謂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則天無雷霆之誅矣。”
詞語分解
- 雷霆的解釋 ∶疾雷響振雷霆動九天 ∶比喻人的盛怒或聲威極大大發雷霆雷霆之怒詳細解釋亦作“靁霆”。.震雷,霹靂。《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史記·樂書》作“鼓之以靁霆”。 宋 蘇轼 《策略一》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雷霆之誅"是一個具有強烈威懾意味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像迅猛的雷霆一樣嚴厲、迅速且不可抗拒的懲罰或誅殺。它常用于形容來自權威(如帝王、上天、法律)的極其嚴厲、不容寬恕的懲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語義構成與核心釋義
-
“雷霆”的意象:
- 本義指迅猛、震耳欲聾的雷聲和閃電。在文化象征中,“雷霆”代表:
- 迅猛無比: 形容懲罰來得突然、快速,讓人猝不及防。
- 威力巨大: 形容懲罰的力度極其嚴厲,具有毀滅性。
- 天威/權威: 雷霆常被視為上天震怒或帝王威嚴的體現,帶有不可抗拒的權威性。
- 來源參考: “霆,雷餘聲也。”(《說文解字》對“霆”的解釋,強調其聲響的延續與震撼);古籍中常用“雷霆”喻指帝王的震怒或強大的威勢。
-
“誅”的含義:
- 本義為譴責、聲讨,引申為殺戮、消滅、懲罰。
- 在“雷霆之誅”中,“誅”特指嚴厲的、極刑性質的懲罰或殺戮,帶有不容辯解、不容寬恕的意味。
- 來源參考: “誅,讨也。”(《說文解字》);“誅,罰也。”(《廣雅·釋诂一》)。
-
整體釋義:
- 将“雷霆”的迅猛、威嚴、毀滅性特征與“誅”的嚴厲懲罰相結合,形象地描繪出一種如同天威震怒般迅猛降臨、威力巨大且不容抗拒的嚴厲懲罰或誅殺。它強調懲罰的突然性、嚴厲性、權威性和不可逃避性。
二、 典籍溯源與典型用法
該成語源于古代典籍,常用于描述帝王對重臣的嚴懲、上天對罪孽的報應或法律對重罪的制裁:
-
形容帝王震怒下的嚴懲:
- 例如在史書中記載大臣觸怒皇帝,可能招緻“雷霆之誅”。這體現了封建時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及其懲罰的殘酷性。
- 典籍參考: 類似用法可見于諸多史書和奏章。如《後漢書·皇甫嵩傳》有“今将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将何以保大名乎?”(雖非直接使用該成語,但語境體現了觸怒天威可能招緻雷霆之怒的後果)。更直接的表述散見于後世史書及臣子谏言中,常以“懼雷霆之誅”、“難免雷霆之誅”等表達。
-
喻指天譴或因果報應:
- 在古代觀念中,人若犯下滔天大罪(如弑君弑父),會觸怒上天,招緻“雷霆之誅”,即天打雷劈般的報應。
- 典籍參考: 這種觀念在民間傳說、志怪小說及部分儒家、道家典籍中有所體現,強調“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惡必遭天罰。
-
強調法律制裁的嚴厲與不可抗拒:
- 在現代語境或仿古語境中,也可用于形容國家法律對嚴重罪行(如叛國、特大貪污腐敗、恐怖主義等)施以最嚴厲、最迅速的刑罰,彰顯法律的威嚴。
- 現代用法參考: 在評論重大案件判決或強調法治威嚴的文章中時有使用。
三、 現代理解與運用
在現代漢語中,“雷霆之誅”的使用頻率不高,屬于書面語色彩濃厚、語義極重的成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
- 強調極端嚴厲: 用于描述性質極其惡劣、後果特别嚴重的行為所招緻的、超出常規的嚴厲懲罰。
- 體現權威意志: 通常指來自最高權威(國家機器、最高統治者、抽象的天道/法律)的終極裁決。
- 警示與威懾: 常用于警示人們不可觸犯根本性的禁忌或法律,否則将面臨毀滅性後果。
“雷霆之誅”是一個凝結了“天威”、“迅猛”、“嚴酷”、“終極”等意象的成語。它描繪的是一種如同自然界雷霆霹靂般突然、猛烈且不容抗拒的嚴厲懲罰或誅殺,源自古代對天威、王權和法律威嚴的敬畏,至今仍用于強調對極端罪惡行為的終極且不可逃避的制裁。其權威性建立在深厚的漢語文化根基和曆代典籍的運用傳統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雷霆之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
帝王暴怒時的嚴懲
指古代帝王在極度憤怒時對臣子施加的嚴厲懲罰,形容懲處迅速且不留情面。
例:宋代範仲淹在《睦州謝上表》中寫道“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表達對帝王威嚴的敬畏。
-
自然現象中的雷擊
引申為雷電的劈擊,帶有天譴或因果報應的意味。
例: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妖魅若守科律,則天無雷霆之誅”,暗指違背天道會遭天罰。
二、詞源與用法
- 結構解析
“雷霆”象征雷電的迅猛,“誅”表示懲罰,整體強調懲罰的嚴厲和不可抗拒性。
- 語境適用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權威者的震怒或天道懲戒,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三、相關文獻參考
- 古代典籍
宋代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提到“聽雷霆之誅”,體現臣子對帝王威嚴的畏懼;清代文獻則更側重自然現象的象征意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保溫杯餔子馳煙池魚之殃舛文大漢族主義饾版凫尊古代東方骨路罕俪河坎紅參鴻骞虎踔瑚簋昏孽伽裡略講業醮祠雞丁即留近側金晨饑瘦倔聱隽潔據争犒饋可見礦冶浪橋力殚財竭遛彎隆幹緑衫旅宴煤柱糜沒镆鋣募捐潘妃撲酒谯鼓僑寄法磬虡情有獨鐘熔爐賽祭賽馬爽逸殊說殊種絲芯鐵牛退梢滃郁握瑜懷玉下句麗香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