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弦匏琴的意思、獨弦匏琴的詳細解釋
獨弦匏琴的解釋
一種弦樂器。《新唐書·南蠻傳下·骠》:“有獨絃匏琴,以班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絃無軫,以絃繫頂,有四柱如 龜茲 琵琶,絃應太簇。”
詞語分解
- 獨的解釋 獨 (獨) ú 單一,隻有一個:獨唱。獨立。獨霸。 * 。獨創。獨特。獨辟蹊徑(喻獨創新風格或新方法)。獨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 老而無子:鳏寡孤獨。 難道,豈:“君獨不見夫趣(趨)市者乎?
- 匏琴的解釋 樂器名。 隋炀帝 時由 扶南 傳入。我國 唐 時鄰國 骠國 緬甸伊洛瓦底江 流域亦有這種琴。《新唐書·南蠻傳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畫之,上加銅甌。以竹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三尺餘,頭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搜索結果的綜合整理,“獨弦匏琴”是一種傳統弦樂器,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獨弦匏琴(拼音:dú xián páo qín)又稱“獨弦琴”“一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撥奏弦鳴樂器。其名稱中“匏”指葫蘆,可能與早期琴體材料相關,後逐漸演變為竹制或木制結構。
2.結構與材料
- 琴體:通常由竹制或木制共鳴箱(琴身)構成,長約75厘米。
- 組件:包括弦軸、搖杆、共鳴筒、琴弦及挑棒等,部分版本刻有虺首(蛇頭)裝飾。
- 琴弦:僅有一根弦,通過搖杆調節張力來改變音高。
3.音色與演奏
- 音域:寬廣,可達三個八度(c-c³),音色柔和清澈,泛音效果突出。
- 技法:右手持撥片或挑棒彈奏,左手操控搖杆改變音高,同時小指輕觸弦産生泛音。
4.曆史淵源
最早記載見于《新唐書·南蠻傳》,描述其形制為“班竹制,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轸”。唐代骠國(今緬甸)曾将此樂器作為貢品傳入中原。
5.文化意義
作為京族文化象征,獨弦匏琴常用于節日、祭祀及民間藝術表演,201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參考資料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演奏技法或曆史演變,可查閱《新唐書》相關記載,或參考中央民族歌舞團演奏家的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獨弦匏琴》這個詞意指一種隻有一根琴弦的琴。它可以被拆分為三個部首和九個筆畫。其中,部首分别是“犬”、“月”和“王”,筆畫的順序是2、5、2。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樂器。匏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琴類樂器,常見于商代至戰國時期的中國。獨弦匏琴因隻有一根琴弦而得名。
繁體字中的《獨弦匏琴》的寫法為《獨弦匏琴》。
古時候《獨弦匏琴》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現代所使用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
我在市集上看到了一把獨弦匏琴,它發出了美妙的音樂。
一些與《獨弦匏琴》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
- 匏琴演奏者
- 匏琴制作技巧
和《獨弦匏琴》有類似意思的詞語可能有:
- 單弦筝
- 簡弦琴
與《獨弦匏琴》相反意思的詞語可能是:
- 多弦琴
- 複雜樂器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