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視朝、諸侯告朔所著之衣,以白缯為之。也稱“縞衣”。《儀禮·既夕禮》:“薦乘車,鹿淺幦,幹笮革靾,載旜載皮弁服,纓轡貝勒,縣于衡。” 鄭玄 注:“皮弁服者,視朔之服。” 清 鳳應韶 《鳳氏經說·皮弁服》:“皮弁之用,天子視朝,諸侯告朔,聘禮主賓,皆服之。” 清 鳳應韶 《鳳氏經說·皮弁服》:“ 孔子 謂諸侯皮弁告朔,卒告朔事,然後服縞以視朝,然則縞衣,皮弁之衣也。”
皮弁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服飾,其含義和用途如下:
皮弁服是古代天子、諸侯在特定禮儀場合穿着的服飾,以白色細絹(白缯)制成,故又稱“缟衣”。其名稱來源于配套的“皮弁”(皮質禮冠),屬于弁服體系中的一種。
以白缯為材質,搭配皮弁冠,整體風格莊重簡潔,符合古代“以素為貴”的禮制觀念。
注意:部分網頁(如)将“皮弁服”誤釋為成語,與曆史文獻記載不符,需以權威考據為準。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儀禮》《周禮》及清代鳳應韶《鳳氏經說》等典籍。
《皮弁服》是一個詞語,可以理解為指用皮弁制作的服裝。其中,皮弁指的是毛皮或獸皮制成的衣物材料,而服指的是衣物。因此,《皮弁服》可以理解為用毛皮或獸皮制作的衣物。
《皮弁服》的拆分部首是皮(pí)和弁(biǎn),部首是漢字的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為字的“頭部”;而皮弁服的總筆畫數為18,筆畫是指書寫漢字時每一個劃的次數。
《皮弁服》作為一個詞語存在于《康熙字典》中。康熙字典是中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字典,最早由清朝皇帝康熙命令編纂,收錄了大量的漢字,包括古代漢字、難字、俗字等。《皮弁服》作為其中一個詞語,可以看出在古代漢字的使用中,用皮弁制作的服裝是一種常見的穿着方式。
《皮弁服》這個詞語的繁體字寫法為《皮弁服》。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推測《皮弁服》這個詞的字形可能為「皮彔服」。
他身穿一件暖和的皮弁服,抵禦寒冷的冬天。
皮襖、弁冕、服飾
獸皮衣、毛皮服裝
棉衣、羽絨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