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駁議的意思、駁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駁議的解釋

(1) [correct]

(2) 對别人主張、建議進行辯駁(多指書面的)

(3) 駁斥别人時提出的意見(多指書面的)

祖沖之勇敢地進行了辯論,寫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駁議,指《辯戴法興難新曆》

(4) 臣屬向皇帝上書的一種,多指在書中駁斥别人的意見。如:柳宗元的《駁複仇議》

詳細解釋

亦作“駮議”。1.古時臣屬向皇帝上書的名稱之一。就他人所論而予以辯駁。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後漢書·應劭傳》:“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迄至 有漢 ,始立駁議……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後臺省駮議恐隳縣官法,遂寝其行。”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 漢 定禮儀,書亦四品:章有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别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

(2).猶異議。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到 範墓 去粜沒有好處’,同伴間也提出了駁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駁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辯駁異議”。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駁”本指馬毛色不純,《說文解字》釋為“駁,馬色不純”,後引申為混雜、辯駁之意;“議”則指議論、建議,《周禮》有“議事以制”的記載。二者組合後,“駁議”特指對既有觀點提出系統性反駁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公文與學術讨論。

在具體使用層面,“駁議”包含三個維度:其一為古代臣屬向君主呈遞的異議文書,如《後漢書·應劭傳》記載“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凡所駁議三十篇”;其二指學術領域中的辯難過程,如清代考據學家對古籍的校勘多涉及駁議前人之說;其三在現代語境中可延伸為對政策、方案的正式質疑,常見于法律文書與行政公文。

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三個要素:①基于事實或邏輯的反對立場,②系統性的論述結構,③書面化或正式場景的語用特征。其近義詞“辯駁”側重口頭争論,“駁斥”則帶有更強的否定色彩,而“駁議”更強調通過規範形式提出的建設性異議。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9冊“駁議”詞條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修訂本)第89頁
  3. 《後漢書·應劭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駁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1.書面辯駁或反駁意見

2.古代臣屬向皇帝進谏的文書形式

3.泛指異議或不同意見


例句補充

需注意,現代使用“駁議”多偏向書面辯駁,而古代用法更強調君臣間的正式文書互動。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闆稅伴送卑稱變面标品逼聚賓臣彩棚菜畦産前扯皮吃碗茶崇卑刺兒頭禫除大神農架敦儉焚毀古澀後戚黃蘆回答回曲家步匠成捷口濟民金吹刊木闊論來哲兩許露宿風餐盲眇漫條斯理慢媟馬首娩娠鳴咤墨卿漠野凝待胚混披披藉藉齊和親供肉幹叡典森動盛筵難再十八界霜濤坦克條具圖案文骨五言試帖小涼下齊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