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議的意思、駁議的詳細解釋
駁議的解釋
(1) [correct]
(2) 對别人主張、建議進行辯駁(多指書面的)
(3) 駁斥别人時提出的意見(多指書面的)
祖沖之勇敢地進行了辯論,寫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駁議,指《辯戴法興難新曆》
(4) 臣屬向皇帝上書的一種,多指在書中駁斥别人的意見。如:柳宗元的《駁複仇議》
詳細解釋
亦作“駮議”。1.古時臣屬向皇帝上書的名稱之一。就他人所論而予以辯駁。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後漢書·應劭傳》:“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迄至 有漢 ,始立駁議……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後臺省駮議恐隳縣官法,遂寝其行。”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 漢 定禮儀,書亦四品:章有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别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
(2).猶異議。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到 範墓 去粜沒有好處’,同伴間也提出了駁議。”
詞語分解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駁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1.書面辯駁或反駁意見
- 指對他人主張、建議進行書面形式的辯駁,通常以正式文本呈現。例如,祖沖之曾撰寫《辯戴法興難新曆》駁斥他人對曆法的質疑。這種用法強調邏輯性和論據的嚴謹性,常見于學術或官方場合。
2.古代臣屬向皇帝進谏的文書形式
- 漢代起,“駁議”成為臣子對朝廷決策提出異議的專用文書類型。例如柳宗元的《駁複仇議》即通過此形式反駁前人對“複仇”的司法觀點。這類文書需遵循特定格式,兼具政治和禮儀功能。
3.泛指異議或不同意見
- 在非正式語境中,可表示對某觀點的異議。如《東觀漢記》記載臣屬“駁議”朝廷決策,或現代用法中表達反對意見(如“他對此提案提出駁議”)。
例句補充
- 曆史實例:霍韬曾因駁議被指“幹進”,陳昌發則以“憑手藝吃飯”反駁行業偏見。
- 文體特點:古代駁議需邏輯嚴密,如柳宗元《駁複仇議》從法理、倫理多角度論證。
需注意,現代使用“駁議”多偏向書面辯駁,而古代用法更強調君臣間的正式文書互動。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議》一詞的意思是對某種觀點、論述或主張提出質疑或反駁。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馬(馬)和言(言),總共有12畫。《駁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使用繁體字寫為「駁議」。在古時候,「駁議」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仍保持了馬和言兩個部首。下面是一個關于《駁議》的例句:他對這一理論提出了駁議。與《駁議》相關的組詞有駁斥、駁回、反駁等。近義詞有質疑、懷疑、否定,反義詞則包括支持、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