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fth watch just before dawn] 見“五更”條
戊申晦五鼓。——清· 姚鼐《登泰山記》
(1).五種鼓。《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楊士勳 疏:“五鼓者, 糜信 徐邈 并雲:東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黃鼓。”
(2).五更。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 漢 魏 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雲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雲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亦指第五更。《晉書·良吏傳·鄧攸》:“ 攸 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 攸 船,不得進, 攸 乃小停,夜中發去。 吳 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鷄鳴天欲曙。 鄧侯 拖不留, 謝令 推不去。’” 唐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序:“其夕五鼓未盡,涼風凄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孫文定》:“為童子時,常五鼓入塾。” 郭沫若 《前茅·哀時古調》詩之五:“五鼓、三更, 關公 走 麥城 。”
五鼓,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時間與文化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五鼓”指古代夜間擊鼓報時的第五更,即天将明之時。古代将黃昏至拂曉分為五更(一更至五更),每更約兩小時,由專人擊鼓報時。五鼓對應第五更,相當于現代淩晨3點至5點之間。此義項強調其作為時間節點的實用性,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小說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
在明清科舉制度中,“五鼓”特指科舉考生入場時刻。鄉試、會試于五鼓時分開啟考場,考生需深夜抵達,故“赴五鼓”成為寒窗苦讀的象征。例如《明史·選舉志》載:“舉人入場,四鼓搜檢,五鼓頒題。”此用法突顯古代知識分子對時間制度的遵守。
來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著)
古典詩詞常以“五鼓”渲染黎明前的靜谧或蒼涼氛圍。如李賀《緻酒行》“五鼓未醒孤館夢”,借五鼓暗喻漂泊孤寂;蘇轼《縱筆》“五鼓初回孤枕夢”,則描繪晨光未至的朦胧意境。此意象強化了時間與情感的雙重隱喻。
來源:《全唐詩》《蘇轼全集》
現代漢語中,“五鼓”仍用于描述淩晨時段,尤其在文史領域。其與“五更”互通,如“夜坐至五鼓”(魯迅《日記》),延續了古漢語的簡潔表達。同時,在民俗研究中,“五鼓”被視為古代時間管理制度的活化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古代五鼓與現代時間對應關系可參考:
$$ text{五鼓時間} = text{日出時刻} - 2text{小時}
$$
(注:因季節與緯度差異存在浮動)
“五鼓”既是古代計時工具的具體指代,亦承載了科舉文化、文學審美與時間制度的深厚内涵,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文本應用綜合理解。
“五鼓”是古代漢語中的時間或器物概念,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五更(時間概念)
古代将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每更用鼓聲報時,因此“五鼓”也代指五更,尤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時)。例如清代姚鼐《登泰山記》中“戊申晦五鼓”即描述淩晨時分。漢魏時期,夜晚時段還以“甲夜、乙夜……”或“一鼓、二鼓……”劃分,五鼓對應五更。
指五種鼓(器物概念)
據《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記載,五鼓是五種不同顔色的鼓,分别對應方位:東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黃鼓。這類鼓多用于禮儀或軍事場合。
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顔氏家訓》《晉書》等文獻來源。
貶引慚蹙草市巢澗刺身大地回春彈丸脫手吊贈丢三忘四二維碼奉行故事根熟公相光誦函授何況鴻筆麗藻懷誠華名攉酒鲲池連裆燎煇裡谒廟頌命代慕賴旁明纰蠹千秋歲齊理青炬燃萁煎豆人王柔滑搔首擅兵讪短身個石發勢交市井小人石欄視效侍醫雙聲樹惇四塞談風忝越銅鲸通括讬質圖王罔既物名險傲閑伴相傾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