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ventional way] 指民间的风俗习惯
按俗例守岁
(1).犹惯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恭勤公》:“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昃始归,徒苦傔从,无益也。’”
(2).民间的习俗。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邗江 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以故有因避被窃者。”
“俗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俗例”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惯例,通常用于描述某一地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传统行为规范。例如,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邗江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即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地方丧葬习俗。
清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昭槤《啸亭杂录》记载:“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反映节日期间的官场惯例。
近义词包括“习俗”“惯例”等。其用法多与地方文化相关,常见于描述婚丧嫁娶、节庆仪式等场景。
方言中偶见“俗例儿”的用法(如),但使用范围较窄,多指世俗禁忌或仪节。
“俗例”是描述民间传统习俗的典型词汇,兼具历史文献依据和现实文化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浮生六记》《啸亭杂录》等古籍原文。
俗例是指社会习俗中流传下来的一种固定规范、惯常做法,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中所普遍遵从的行为准则。
根据《康熙字典》的部首分解,俗例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为12画。
“俗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墨子·广明》。繁体字为「俗例」。
古代汉字中的“俗例”字可以写作“術例”、“俗格”等,具体写法因时代和文献记载而有所不同。
1. 按照俗例,结婚典礼上要喝交杯酒。
2. 这个节日的俗例是全家人团聚共进晚餐。
1. 宗教俗例
2. 社会俗例
3. 婚礼俗例
4. 节日俗例
5. 习俗俗例
1. 习惯
2. 传统
3. 惯例
4. 规矩
1. 违例
2. 异例
3. 反习俗
4. 反规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