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名。因食棘葉而作繭,故稱。亦指這種蠶結的繭。《爾雅·釋蟲》:“蟓、桑繭、雔由、樗繭、棘繭。” 郭璞 注:“食棘葉。” 邢昺 疏:“此皆蠶類作繭者,因所食葉異而異其名也。”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棘繭》:“凡琴弦、弓弦絲、用柘養蠶,名曰‘棘繭’,謂最堅韌。”
“棘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jiǎn,其核心含義與蠶類生物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以棘葉為食的蠶及其所結的繭。這類蠶因食用棘科植物(如酸棗樹等帶刺樹木)的葉子而得名,其繭的特性與普通桑蠶繭不同。
詞源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蟲》,其中提到“蟓、桑繭、雔由、樗繭、棘繭”,并注明“食棘葉”。古人根據蠶所食植物葉子不同,對蠶及繭進行分類命名。
生物特性
棘繭蠶因長期適應棘葉,其絲質更為堅韌。明代《天工開物》記載,棘繭絲常用于制作琴弦、弓弦等需高強度的物品。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記載,可查閱《爾雅》《天工開物》等古籍,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
《棘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昆蟲或某些動物(如蠶、蚊子等)幼蟲周圍由自身分泌物組成的保護結構。這個保護結構起到保護幼蟲免受外界傷害和提供適宜環境的作用。
《棘繭》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艹(cǎo)。它由12個筆畫組成。
《棘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字書。在繁體字中,棘繭被寫作「棘繭」。
在古代,「棘繭」的寫法略有差異。繭字在古代寫作「縑」,棘字在古代稱為「枼」。結合起來寫作「枼縑」表示棘繭。
1. 這隻蠶寶寶用自己分泌的絲線緊緊地包裹成一個棘繭。
2. 昆蟲在叢林中找到一個安全的角落,吐絲結網并形成一個棘繭保護自己。
棘繭的組詞包括:蠶繭、蛹繭、蛾繭等。
近義詞包括:蠶繭、蛹繭、繭等。
反義詞包括:成蟲、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