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ssons drawn from others’ mistakes] 謂以前失敗的例子,可以作為後來的教訓
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谏,緻有此難。将來後車之戒,孤當謹之。”——《隋唐演義》
(2) 參見“前車之鑒”
“後車之戒”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òu chē zhī jiè(注音:ㄏㄡˋ ㄔㄜ ㄓ ㄐㄧㄝˋ),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鑒或教訓。原意是對後方跟隨的車輛提出警示,後引申為吸取前人經驗以避免重蹈覆轍。
該成語與“前車之鑒”含義相近,但更側重對後續行為的主動警戒,而非僅強調過往教訓本身。例如,在團隊管理中,可引用此成語強調從失敗中總結規律,避免同類問題再次發生。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前車之鑒”混淆。兩者核心差異在于:“前車之鑒”指他人的失敗經驗,而“後車之戒”更強調自身後續行為的警惕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隋唐演義》《帝鑒圖說》等文獻。
《後車之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團體活動中,各個成員應該按照規定的次序行動,不可以超越前面的人或組織。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處于次要地位的人應該服從主要領導,不能越位或超越。
《後車之戒》的拆分部首是“車”和“戈”,部首的作用是用來歸納字形。而根據漢字字典,該成語的拆分筆畫是19畫。
《後車之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軍隊行進時,各個部隊會按照一定的隊形行進。前方是重要的主力部隊,後方則是次要的輔助部隊,這些輔助部隊被稱為“後車”。在戰場上,後車的位置往往比較危險易受攻擊,因此必須服從主力部隊的指揮,不可以擅自超越。這種思想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成語。
《後車之戒》的繁體字為「後車之戒」。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是不斷演變的,所以《後車之戒》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後」字在古代寫成「後」,「車」字在古代寫成「車」,「之」字在古代寫成「之」,「戒」字在古代寫成「戒」。
他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在公司的團隊項目中要牢記《後車之戒》,做好自己的崗位,不越位,不獨自做決策。
衍生自《後車之戒》的常用組詞有:
- 違背《後車之戒》
- 推翻《後車之戒》
- 遵守《後車之戒》
- 忘記《後車之戒》
- 嚴守《後車之戒》
相似意義的近義詞:
- 服從領導
- 聽從調遣
- 遵守規則
相反意義的反義詞:
- 超越主導
- 逾越次序
- 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