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絕句。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盧 相 多遜 在朝行時,将歷代帝王年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圖誌,理體、事務、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絶詩,以備應對。”參見“ 絶句 ”。
絶詩(又寫作“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固定體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絶”通“絕”,有“截斷”“短小”之意,指從律詩中截取四句而成的獨立詩體。每首詩固定為四句,分五言絕句(每句五字)和七言絕句(每句七字)兩類。其結構短小精煉,注重意境凝練與情感瞬間的表達。
絕句起源于漢魏樂府民歌,至唐代發展成熟。六朝時期已有“聯句斷章”的雛形(如《玉台新詠》收錄的四句短詩),盛唐後經王昌齡、李白等詩人推動,成為與律詩并立的獨立詩體,宋代以後廣泛用于抒情、寫景、諷喻等題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以白描手法勾勒空寂山景,體現“詩中有畫”的意境。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通過動态意象與誇張節奏,展現豪放飄逸的風格。
絕句雖源自律詩,但本質是獨立體裁:
參考文獻:
注:“絶”為“絕”的異體字,現代漢語規範寫作“絕句”,但古籍中二者通用。
“絶詩”是漢語詞彙,現通常寫作“絕詩”,即“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絕句是由四句組成的短詩,屬于近體詩範疇,因結構短小精煉而得名。其名稱來源有多種說法,包括“截取律詩之半”或“短句成詩”等。
起源與發展
絕句起源于漢魏南北朝歌謠,南朝時期逐漸形成固定名稱。宋代文獻如《丁晉公談錄》記載,古人曾用絕句形式整理曆史典故(如盧多遜編撰的120首絕詩)。
結構與分類
經典示例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此詩通過四句描繪草堂春景,體現了絕句凝練含蓄的特點。
“絶”字的含義
“絕”在古漢語中有“斷絕”“極緻”之意,此處引申為詩歌形式的短小精妙。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絕句的演變,可參考古代詩詞選集或文學史相關文獻。
安子寶勒苞容标金鄙吝複萌讒隙誠言遲囘赤雀銜書川祇出伏蹙促呆貨帶月大腳三大小大紡塼風癡奉商桴苡溝境乖反貴賤翰池借貣今番敬賢愛士雞生鵝鬥計司積作爵命客恨客塗顆鹽糧械練師蠡勺流星報馬買菜求益命籙内動詞廿四橋排抑旁門小道傾寫群芳宂擾三火繩武甚設闩緊水谷寺戶速食面天津市圖伯特武成王賢節協相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