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詩的意思、絶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詩的解釋

即絕句。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盧 相 多遜 在朝行時,将歷代帝王年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圖誌,理體、事務、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絶詩,以備應對。”參見“ 絶句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絶詩”是漢語詞彙,現通常寫作“絕詩”,即“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絕句是由四句組成的短詩,屬于近體詩範疇,因結構短小精煉而得名。其名稱來源有多種說法,包括“截取律詩之半”或“短句成詩”等。

  2. 起源與發展
    絕句起源于漢魏南北朝歌謠,南朝時期逐漸形成固定名稱。宋代文獻如《丁晉公談錄》記載,古人曾用絕句形式整理曆史典故(如盧多遜編撰的120首絕詩)。

  3. 結構與分類

    • 字數:常見五言(每句五字)、七言(每句七字),六言較少見。
    • 格律:分為“律絕”(嚴格遵循平仄押韻)和“古絕”(相對自由)兩類。
    • 功能:早期用于配樂傳唱,後發展為獨立詩體。
  4. 經典示例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此詩通過四句描繪草堂春景,體現了絕句凝練含蓄的特點。

  5. “絶”字的含義
    “絕”在古漢語中有“斷絕”“極緻”之意,此處引申為詩歌形式的短小精妙。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絕句的演變,可參考古代詩詞選集或文學史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絶詩》

《絶詩》是一種傳統的文學形式,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它是一種以表達感情和抒發思想為目的的短詩,通常由四個句子組成,每個句子通常隻有七個音節。

《絶詩》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絶詩》的漢字“絶”由結構部首“糸”和詞義部首“白”組成。拆分筆畫:結構部首“糸”有三畫,詞義部首“白”有二畫,總共五畫。

《絶詩》的來源和演變

《絶詩》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學,最早出現于唐朝。他們用《絶誕詩》來形容這個文體,因為表達在這樣的句子和節奏限制下是非常困難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文體被廣泛傳播和發展,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中,都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創造和演繹《絶詩》,使其變得更加多樣化和豐富。

《絶詩》的繁體寫法

《絶詩》的繁體寫法是「絕詩」。

古時候《絶詩》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篆書或者隸書來寫漢字。《絶詩》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無法确定一個具體的寫法。

《絶詩》的例句

1. 窗外寒風吹,枯葉落紛飛。 (7個音節)

2. 春鳥啼聲悠,花香飄萬枝。 (7個音節)

3. 書頁上墨痕,思緒遙綿綿。 (7個音節)

《絶詩》的組詞

1. 絶情 (jié qíng) - 意味着不再有情感或感情。

2. 絶望 (jié wàng) - 意味着完全失去希望。

3. 絶對 (jié duì) - 意味着完全、絕對。

《絶詩》的近義詞

1. 絕句 (jué jù) - 一種四行詩,構成整體意境。

2. 絕韻 (jué yùn) - 詩歌中每行的韻腳都不相同。

3. 絕妙 (jué miào) - 極其出色和精彩。

《絶詩》的反義詞

1. 抒情詩 (shū qíng shī) - 以表達情感為目的的詩歌。

2. 長篇詩 (cháng piān shī) - 由多個章節組成、長度較長的詩歌。

3. 宛轉詩 (wǎn zhuǎn shī) - 詩歌内容條理清晰、語言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