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于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四:“此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斷煩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謂七地始得無生,是時已悟理。但至于十地,金剛心現,乃證體而作佛。”參見“ 十地 ”。
“七地”是佛教術語,屬于大乘菩薩修行階位“十地”中的第七地,具體解釋如下:
“七地”全稱遠行地,指菩薩修行至此階位時,已徹底遠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煩惱,證得無相空寂的智慧,并具備“方便智”以普度衆生。
《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與《華嚴經·十地品》均記載了七地的修行境界,強調其“深智慧定心”的特征,标志着菩薩從“自度”轉向“度他”的關鍵階段。
七地被視為菩薩道的重要分水嶺,此後修行者将進入更高階的“不動地”(八地),逐步圓滿佛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十地體系或具體經典引文,可查閱《華嚴經》相關章節。
《七地》是一個詞彙,它在中文中常用來指代一種七個地域或地方的集合。這七個地域可以是具體的地區,也可以是比喻性的描述。
《七地》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七”是由“一”和“丶”兩個部首組成;“地”是由“土”和“土”兩個部首組成。總共的筆畫數為8。
《七地》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古代文化或文學作品中的創造詞彙。但具體的來源尚無詳細的資料可查。
《七地》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七地」,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寫法形式。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以确定其準确的寫法形式。
1. 我曾經在中國的七地旅行,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風景和文化。
2. 這本書引領讀者深入了解七地的曆史和人文風情。
《七地》可以進行一些組詞或短語的搭配,例如:
1. 七地風光
2. 七地巡回展
3. 七地文化
近義詞:七地區、七地域
反義詞:單一地域、單一區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