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的意思、七地的詳細解釋
七地的解釋
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于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四:“此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斷煩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謂七地始得無生,是時已悟理。但至于十地,金剛心現,乃證體而作佛。”參見“ 十地 ”。
詞語分解
-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專業解析
七地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基礎義項與佛教專有名詞兩類,以下從權威語言工具書及佛學典籍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礎漢語釋義
指七種土地類型或地理分區,屬字面組合義:
- “七” 為數字,表數量;“地” 指土地、地域。
- 古文獻中偶見泛指多種地貌(如《周禮·地官》劃分山林、川澤等土地用途),但無固定分類體系。現代漢語極少單獨使用此組合,需依具體語境理解。
二、佛教術語釋義(核心義項)
“七地” 是大乘佛教菩薩修行階位的核心概念,屬“十地”體系中的第七階段,梵語稱sapta-bhūmi。其釋義如下:
1. 定義與地位
- 遠行地(Dūraṃgamā):菩薩經六地修行後,抵達“無相無功用行”境界,智慧功德遠超世間,故稱“遠行”。
- 核心特征:
- 智慧深廣:徹悟諸法無生滅,破除一切執着(詳見《大般若經》)。
- 無功用行:無需刻意造作,自然利益衆生(據《華嚴經·十地品》)。
- 神通自在:具足度化衆生的善巧能力(見《大智度論》)。
2. 經典出處
- 《華嚴經》:明确将菩薩道分為十地,七地屬“般若波羅蜜多”主導的修行階段。
- 《瑜伽師地論》:闡釋七地菩薩斷除“細相現行障”,證得無生法忍。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強調七地菩薩護國濟世的功德。
3. 修行意義
- 關鍵分界:七地前需精進修持,七地後任運自然,趨近佛果。
- 大乘标志:标志菩薩從“有學”進入“無學”(《成唯識論》)。
三、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七地”為佛教術語,釋義引《華嚴經》。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詳釋十地修行次第,七地條目注明梵語及經典依據。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系統解析菩薩階位,強調七地核心特質。
注:因佛教術語釋義需嚴格依據經典,本文未添加外部鍊接,建議查閱上述工具書或權威佛學數據庫(如CBETA電子佛典集成)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七地”是佛教術語,屬于大乘菩薩修行階位“十地”中的第七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概念
“七地”全稱遠行地,指菩薩修行至此階位時,已徹底遠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煩惱,證得無相空寂的智慧,并具備“方便智”以普度衆生。
二、核心特點
- 智慧成就
通過六地修行積累,七地菩薩獲得深奧的智慧與禅定,能同時運用“方便”與“般若”兩種智慧,突破對“有相”與“無相”的執着。
- 脫離輪回
達到此階位者已斷除一切煩惱根源,不再受輪回束縛,相當于小乘佛教中羅漢果位的成就。
三、經典出處
《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與《華嚴經·十地品》均記載了七地的修行境界,強調其“深智慧定心”的特征,标志着菩薩從“自度”轉向“度他”的關鍵階段。
四、修行意義
七地被視為菩薩道的重要分水嶺,此後修行者将進入更高階的“不動地”(八地),逐步圓滿佛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十地體系或具體經典引文,可查閱《華嚴經》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阿娜白地将軍迸鼓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不讬不委草篆陳説持貞厝顔谠論侃侃酖沈定金東道國廢損革流歸土哏哏官紙鬼計百端翰海好潔覈見幻僞花說柳說活辣子救燎助薪九尾龜麂眼軍賜軍市良萌寥漢淩波曲摩托車運動内傷罷馬辟邪樹遣策峭核喬衙蹊桃拳偻羣玉軀體容錯散放散散兒上忙上裝沈珠浦試穿霜凋夏綠耍玩讨戎委佗污斥賢明宵宿西膠西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