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rce floods and savage beasts—great scourges] 洪水與猛獸均對人類構成嚴重威脅。用以比喻危害極大的事物
蓋邪說橫流,壞人心術,甚于洪水猛獸之災。——宋· 朱熹注《孟子·滕文公下》
比喻為害極大的人或事物。《孟子·滕文公下》“昔者 禹 抑洪水而天下平, 周公 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 宋 朱熹 集注:“蓋邪説橫流,壞人心術,甚於洪水猛獸之災。”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東坡畫像贊》:“彼為士大夫者,或反詈為害,甚洪水猛獸。” ********* 《三十年前的民主運動》一:“就是改良派的立憲主張, 清 末的統治者仍視如洪水猛獸。”
“洪水猛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孟子》或現代詞典釋義來源。
《洪水猛獸》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典籍《易經》中的“盈虛之象”,形容洪水泛濫猶如猛獸。在現代漢語中,它用來形容洪水泛濫的狀況,意味着災難性的、猛烈的水災。
《洪水猛獸》一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氵”、“火”、“虍”,其中“氵”表示水,火表示熱力,虍表示猛獸。
《洪水猛獸》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洪水猛獸》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典籍《易經》中,用以形容洪水泛濫的危險和猛烈。在古代的農耕社會,洪水災害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人們的生活和財産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将洪水比作猛獸,強調其猛烈和危險程度。
《洪水猛獸》的繁體字為《洪水猛獸》。
在古代漢字中,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洪字在小篆中寫作“紅”,在隸書中寫作“轟”。水字在小篆中寫作“氵”,在隸書中寫作“水”。猛字在小篆中寫作“矇”,在楷書中寫作“猛”。獸字在小篆中寫作“獸”,在楷書中寫作“獸”。
1. 這次洪水猶如猛獸般侵襲着我們的家園。
2. 他們經曆了洪水猛獸的襲擊,但仍然堅持重建家園。
1. 洪水泛濫
2. 猛獸出沒
3. 水災災情
4. 災害嚴重
1. 汛情嚴重
2. 洪水無情
3. 泛濫成災
炎熱夏天、幹旱荒蕪、寒冷冬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