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lifting cord of a steelyard] 秤杆上的支點部分,即處于秤鈎與秤砣之間的繩帶,其作用力方向與鈎、砣相反,用于提物
杆秤上供手提懸秤的條狀物,多用繩子或皮條制成。也稱秤紐。
秤毫(chèngháo)指傳統杆秤上用于手提的繩紐或皮條,是稱重時承重和平衡的關鍵部件。根據其位置與功能可分為頭毫、二毫、中毫等,對應不同量程。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核心部件
秤毫是杆秤的提紐,通常由絲線、皮革或麻繩制成,貫穿秤杆并固定于特定位置。使用者通過手提秤毫懸空秤體,使秤砣與貨物重量達到平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63頁。
分類與位置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086頁。
精準稱重的關鍵
秤毫的位置決定了杠杆支點,不同毫位對應不同重量刻度。例如,頭毫的力臂長,靈敏度高,適合小重量稱量;中毫、二毫則逐步擴展量程。
來源:《中國傳統度量衡圖集》中國計量出版社,2001年。
公平的象征
成語“權衡輕重”中的“權”即指秤砣,“衡”為秤杆,而秤毫作為提紐,象征交易中不偏不倚的公正性,體現“天地一杆秤”的傳統倫理觀念。
來源:《中華文化通志·科技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傳統秤毫多采用耐磨的桑蠶絲線或牛皮條,通過穿孔打結固定于秤杆,需保證承重時不易變形或斷裂。部分精細杆秤會包裹金屬環增強耐久性。
來源:《中國手工藝志·工具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
隨着電子秤普及,機械杆秤逐漸退出日常使用,但“秤毫”一詞仍保留于方言及文獻中,成為傳統計量文化的活化石。
來源:《計量史研究文集》中國質檢出版社,2015年。
“秤毫”的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結構
秤毫是杆秤上的關鍵部件,位于秤杆的支點處,通常由繩子或皮條制成。它連接秤鈎(懸挂待稱物體)與秤砣(平衡重量的砝碼),是手提懸秤的受力點。
物理作用
其作用力方向與秤鈎、秤砣相反,通過杠杆原理實現物體重量的測量。提拉秤毫時,支點兩側的力矩達到平衡,從而确定物體的重量。
别名與材質
秤毫也被稱為“秤紐”,多用耐磨材料(如繩索、皮條)制作,确保使用時穩固且不易斷裂。
功能延伸
作為手提部分,秤毫的設計直接影響稱量操作的便利性和準确性。不同規格的杆秤可能設多個秤毫,以擴大稱量範圍。
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若需進一步了解杆秤原理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相關詞典或物理教材。
暗器暴猛寶葉镖師标心兵輸倉廥齒落舌鈍踳缪純謹摧挫摧兀雕玉雙聯地券俸薪附記公丁孤疾號脈會者不忙家把什簡勁謹防驚捷窘摭酒杯藤九厄積億口絡拉拉姑老白相老空人辣玉瀝觞流易龍攢摟包輪轑錄音麪飯猕猴池畝隴凝咽譜演七個八個齊徒起重機任教乳孩兒賞獲聖法沈劇神課沈密石駝衰統搜索枯腸天植同異篠簵之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