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按限定時日依次催納錢糧。《清會典事例·戶部·催科》:“﹝ 康熙 ﹞三十九年題準:徵糧設立滾單,於納戶名下,註明田畝若幹,該銀米若幹,春應完若幹,秋應完若幹。分作十限,每限應完若幹,給發甲内首名,挨次滾催,令民遵照部例。”參見“ 滾單 ”。
“滾催”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錢糧征收制度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按限定時日依次催納錢糧,是清代稅收管理中的一種制度。通過“滾單”将納稅戶的田畝、應繳銀米數額分期限标注,依次傳遞催繳,确保按時完成征收。
該詞最早見于《清會典事例·戶部·催科》:
康熙三十九年規定:征收錢糧時設立滾單,注明每戶田畝數、應繳銀米數額,分春、秋兩季各十限(十期),每期繳納固定額度,由甲内首名(負責人)依次傳遞催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滾催”可引申為形容急迫、催促的狀态,例如形容工作或生活節奏緊張。但此用法多見于網絡解釋,權威曆史文獻中未體現該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稅收制度,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