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諱的意思、國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諱的解釋

(1).猶國喪。《宋書·蕭思話傳》:“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國諱……奉被今教,果出慮表,重增哀惋,不能自勝。”《南齊書·禮志上》:“且 晉武 之崩,又其學猶存,斯皆先代不以國諱而廢學之明文也。”《陳書·儒林傳·沉文阿》:“今國諱之日,雖抑哀於璽紱之重,猶未序於君臣之儀。”

(2).指皇帝的名諱。《隸釋·石經論語殘碑》:“ 漢 人作文,不避國諱。 威宗 諱 志 , 順帝 諱 保 ,石經皆臨文不易。”參見“ 避諱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國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避諱制度,指舉國臣民(包括皇帝)必須遵循的避諱規則,主要涉及皇帝及其家族相關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定義

國諱最初指皇帝及其父祖的名字,需通過改字、缺筆等方式避諱,又稱君諱或公諱。例如秦始皇因名“政”,将“正月”改為“端月”;漢文帝劉恒改“恒娥”為“嫦娥”。

2.範圍演變

隨着朝代更疊,國諱逐漸擴大至:

如宋高宗趙構為避“構”字,連帶修改“夠”“媾”等50餘字。

3.實例與影響

4.與其他避諱的區别

國諱屬于官方強制避諱,與民間自發的家諱(避父母名)、針對聖賢的聖人諱(如孔子)并列,但約束力最強。

5.延伸含義

少數文獻中,“國諱”也指國喪期間的禁忌,如《宋書》記載“始奉國諱”即皇帝駕崩後的哀悼期。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與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六典》《宋書》等典籍,或參考中的擴展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