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伍的意思、民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伍的解釋

平民的行列。《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今國有衆軍,并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 南朝 梁 沉約 《大赦诏》:“凡諸反側,鹹與維新。并加宣慰,還復民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伍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平民的行列或普通民衆,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基層社會群體。以下從構詞、語義及用法三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二字組合後,“民伍”強調平民階層的集合體,突出其群體性與組織性特征。

二、曆史語義與用例

  1. 基層戶籍單位

    古代戶籍制度中,“伍”為最小管理單元。如《史記·商君列傳》載“令民為什伍”,指将百姓編入“什伍”組織(十家為什,五家為伍)相互監督。“民伍”即指納入此編制的平民,如《宋史·兵志》載“選諸州民伍”充軍,表明其作為兵源基礎。

  2. 代指普通民衆

    泛指未入仕途的平民階層。明代宋濂《送方生還甯海》詩雲“布衣入承明,寵若登民伍”,以“民伍”對比“承明”(朝廷),凸顯平民身份與官宦的對立。

  3. 軍事化群體

    因“伍”的軍事屬性,“民伍”可指代非正規的地方武裝或民兵組織。清代魏源《聖武記》載“民伍奮梃以偕”,描述民衆持棍棒參與作戰的情景。

三、現代用法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民伍”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語義保留“平民群體”的古義,但失去戶籍編制内涵。如研究古代社會的論著中,仍用其指代底層社會組織單位。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釋義“民伍”為“平民的行列”。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2013年:釋“民”“伍”本義及引申義。
  3.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版),中華書局,2014年:商鞅變法“什伍”制度記載。
  4. 《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兵制中“民伍”用例。
  5. 《聖武記》(魏源全集),嶽麓書社,2004年:清代民兵組織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民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文獻出處

3.延伸意義

4.使用場景

“民伍”一詞以“平民行列”為原始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與身份轉換相關的政策描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原文(來源:、5、6)。

别人正在浏覽...

刨子貶挫曹王稱制唓遮蚩笑尺鷃鋤荒戴笠蕩轶丹懇膽小如鼠大手術低斂定極杜門不出咄咄睹微知着放粥非公有制經濟敷宣割須棄袍恭士刮除闳茂後室溷聽昏脹檢會薦席交淺言深疾犂基音局念浚澤砍砸器傀儡戲撈摸涼厚靈機一動路工呂渭賣亂貓竹猛勇迷方冥索疲單評本侵毀秋紅日晶三殇散亡上漏下濕説事蒜薹貪情踒虵象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