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肉鬉 ”。駿馬的一種特征。馬頸肉端所生鬃毛,倒披一旁,謂之“肉騣”。 唐 杜甫 《骢馬行》:“隅目青熒夾鏡懸,肉騣碨礧連錢動。”《新唐書·五行志三》:“ 滑州 刺史 李邕 ,獻馬,肉鬉鱗臆,嘶不類馬,日行三百裡。” 宋 蘇轼 《申王畫馬圖》詩:“肉鬉汗血盡龍種,紫袍玉帶真天人。”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七》:“ 東坡 雲:‘……餘在 岐下 見 秦州 進一馬,駿如牛,項垂胡側立颠倒,毛生肉端,番人雲:此肉騣馬也。’”
根據現有資料,“肉騣”一詞較為罕見,且搜索結果中僅有極低權威性的提到相關解釋。結合信息分析如下:
基本釋義
“肉騣”(或寫作“肉鬉”)指駿馬頸部的一種特征,即馬頸肉端生長的鬃毛倒向一側披散。這一描述可能源自古代對馬匹特征的觀察,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
其他可能性
用戶可能誤輸入了“肉騣”,實際想查詢的是中醫術語“肉瘿”(甲狀腺良性腫瘤)。根據多個權威網頁(如、3、5、7),肉瘿表現為頸前柔軟腫塊,隨吞咽移動,與情志郁結、痰瘀凝結相關,需通過理氣化痰或手術治療。
建議:
肉騣,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意為“戰馬”的殘肢。它由四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月、馬、支、廣,并且它是一個四畫字。
肉騣的來源比較有趣。在古代,戰争時馬匹的數量是戰鬥力的重要考慮因素。當戰馬在激烈的戰鬥中或者長途行軍後變得疲憊不堪、傷痕累累時,它們的殘肢被稱為肉騣。這個詞彙逐漸演變為一個漢字,用來代表戰馬戰鬥過程中受傷或被殺死後的斷肢。
肉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肉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肉騣的古代寫法為肉骉,在字形上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字形特點是肉的部分在上方,馬的部分在下方,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形态。
他們在戰場上撿起了一具肉騣,證明敵軍的馬隊曾經經過這裡。
肉騣的相關詞語包括:肉馕(指一種以豬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面餅)、血肉橫飛(形容激烈戰鬥場面)、馬鞍、馬力等。
肉騣的近義詞包括:戰馬殘肢、馬瘦毛長。
肉騣的反義詞為:健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