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雨交加,景象冷落。 唐 崔融 《嵩山啟母廟碑》:“訪遺蹤於女峽,風雨蕭條;徵往事於姑泉,絃歌響亮。”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鬧殇》:“ 春香 侍奉小姐,傷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節,風雨蕭條。”
“風雨蕭條”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ēng yǔ xiāo tiá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風雨交加時景象冷落、寂寥,常用來渲染凄涼或孤寂的氛圍。其中“蕭條”意為冷清、缺乏生機。
出處與文學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崔融的《嵩山啟母廟碑》:“訪遺蹤於女峽,風雨蕭條”,後明代湯顯祖在《牡丹亭·鬧殇》中也寫道:“今夕中秋佳節,風雨蕭條”。兩處均通過自然景象烘托出情境的荒涼感。
用法特點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環境描寫暗示人物心境或時代背景的落寞,例如描繪戰亂後的破敗場景,或人物内心的孤寂情感。
例句參考
此成語強調自然與人文景象的雙重冷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風雨蕭條》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風雨陰沉,景象凄涼蕭條,意味着逆境困苦和世道艱難。
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是「風」、「雨」、「蕭」、「條」,其中「風」是風字的部首,表示大自然中的風。「雨」是雨字的部首,表示大自然中的雨水。「蕭」是草字頭部首,表示植物中的一種草。「條」是木字底部的部首,表示一條木材。
此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在《左傳·文公十四年》中有記載。後來這個成語衍生出具體的用法。
這個成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風雨蕭條」。
在古時候,「風雨蕭條」的漢字寫法也有所不同。以唐代為例,「風」字可寫為「風」或「枋」,「蕭」字可寫為「蕭」或「虓」。
以下是一個例句:
這個農村經常遭遇自然災害,導緻生産受阻,農民的生活非常風雨蕭條。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風雨飄搖、風雨如磐、風雨之中、一葉知秋。
近義詞:風雲萬裡、風吹雨打。
反義詞:晴空萬裡、和風細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