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條斯禮的意思、慢條斯禮的詳細解釋
慢條斯禮的解釋
見“ 慢條斯理 ”。
詞語分解
- 慢的解釋 慢 à 遲緩,速度小,與“快”相對:慢車。慢件。慢騰騰。慢條斯理。緩慢。遲慢。慢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禮貌:慢待。輕慢。傲慢。怠慢。 緩急快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專業解析
"慢條斯禮"(也常寫作"慢條斯理")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形容說話、做事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條有理的樣子。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指行動、說話或處理事情時,動作緩慢,态度從容,有條不紊,顯得十分穩重有禮。它強調的是一種不着急、按部就班的狀态,有時也隱含效率不高或過于拖沓的意味。
二、 詞源與結構
- “慢”: 指速度低,行動遲緩。
- “條”: 此處通“悠”,意為“悠長”、“從容”,或指“條理”、“次序”。在“慢條斯禮”中,“條”主要取其“從容、舒緩”之意,與“慢”結合構成“慢條”,形容動作的緩慢和從容。
- “斯”: 文言助詞,無實義,相當于“然”,起連接或舒緩語氣的作用。
- “禮”: 本指禮儀、禮貌。在此成語中,“禮”更多是強調在緩慢從容之中體現出的得體、穩重、有分寸的态度,而非特指具體的禮節。整個結構可理解為“慢而悠(條)然有禮”。
- 結構分析: “慢條”與“斯禮”是并列關系,共同構成一個描述性短語,後凝固為成語。它是一種“連綿詞”性質的複合詞。
三、 語法功能與使用場景
- 詞性: 形容詞性成語。
- 用法: 常作謂語、定語、狀語或補語。
- 作謂語:他說話總是慢條斯禮的。
- 作定語:他那慢條斯禮的樣子讓人着急。
- 作狀語:他慢條斯禮地整理着文件。
- 作補語:事情被他處理得慢條斯禮。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行舉止,強調其從容不迫、不慌不忙的狀态。可用于中性或略帶褒義(形容穩重),也可用于略帶貶義(形容拖沓、效率低)。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
- 褒義/中性: 老先生慢條斯禮地講述着往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體現穩重、有條理)
- 貶義: 火燒眉毛了,他還慢條斯禮地喝茶,真急死人!(體現不合時宜的拖沓)
四、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四平八穩、老牛破車(強調慢)、蝸行牛步(強調慢)。
- 反義詞: 雷厲風行、風風火火、急急忙忙、手忙腳亂、慌慌張張、快馬加鞭。
五、 辨析與注意事項
- “慢條斯禮” vs “慢條斯理”: 兩者意思完全相同,是同一個成語的不同書寫形式。“慢條斯理”在現代漢語中使用更為普遍,但“慢條斯禮”也屬規範寫法,尤其在強調其中蘊含的“有禮(得體、穩重)”意味時更傾向使用此寫法。詞典中通常将兩者視為異形詞或注明可通用。
- 與“溫文爾雅”的區别: “溫文爾雅”側重形容态度溫和、舉止文雅,有教養;“慢條斯禮”則更側重形容動作、言語的緩慢和從容不迫的狀态,兩者側重點不同。
- 古例參考: 《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親自在這裡傳你家兒子說話,怎的慢條斯禮!”(此例中略帶催促之意,顯示其可能帶來的效率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
“慢條斯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àn tiáo sī l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後也用于形容動作或态度慢騰騰、從容不迫的樣子。其意義與“慢條斯理”相同。
2.出處與演變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第30回:“一個風火事,還象尋常慢條斯禮兒的。”。
- 現代用例:老舍在《小坡的生日》中也使用了這一表達,說明其沿用至今。
3.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慢”“條”“斯”“禮”四字組成,屬中性色彩。
- 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或态度,如:“他慢條斯禮地整理文件,絲毫不受外界幹擾。”。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慢條斯理、從容不迫、不緊不慢。
- 反義詞:慌慌張張、急不可耐、風風火火。
5.注意事項
該詞雖含“禮”字,但實際與禮儀無關,而是“理”的異寫形式,需注意避免誤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金瓶梅》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段落。
别人正在浏覽...
保見人保境卑以自牧變弄不慣陳詞濫調寵兒吹制蹙聚皴理鹾使膽落大神鬥酒飛拳芳叢防風粥光合作用貴臣貴昆鐵路扢撻交柯角立傑出頰食賈子季厘謹悌絶島懇悃濫官污吏兩都靓深列題留中立心賣阙榠查奈緣泥瓦匠排滿翩跹诮惱蜻蛚缺限鋭将煽構韶箫施以歲會題橋志銅虎同事投子蹪蹈脫活緯略香粳纖俗小黃門小吏淆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