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慢條斯理 ”。
“慢條斯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àn tiáo sī l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後也用于形容動作或态度慢騰騰、從容不迫的樣子。其意義與“慢條斯理”相同。
該詞雖含“禮”字,但實際與禮儀無關,而是“理”的異寫形式,需注意避免誤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金瓶梅》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段落。
慢條斯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行動緩慢,态度謹慎,舉止文雅有禮。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慢”,“條”,“斯”,“禮”四個字。
慢:用作形容詞,意思是行動不快,緩慢的。它的部首是心,總共有8畫。
條:用作名詞,表示一種長而細的東西。它的部首是木,總共有7畫。
斯:用作副詞,表示強調,加重語氣。它的部首是斤,總共有4畫。
禮:用作名詞,表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循的社會規範。它的部首是示,總共有5畫。
這個成語源于《荀子·君子章》:“故曰:君子行,九慢斯禮。”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是慢條斯禮,後來簡化為慢條斯禮。
慢條斯禮也是繁體字的寫法,其中,“條”是慢條斯禮三個字的第二個字,部首同樣是木,總共有7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例如,“慢”字古代的寫法是慢する,最早的形式為䜌,用半餃紡網三十九畫表示。而“條”字古代的寫法是條束,最早的形式是,用“十”加庵形,一共十一畫。
例如,可以用這個成語來造句,如“他步履慢條斯禮地走進了房間。”
慢條斯禮還可以與其他詞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慢慢條條”和“斯斯文文”等。近義詞可以是“慢吞吞”、“徐徐”等。反義詞可以是“急躁”、“草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