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陶潜 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人望见白衣人,乃 王弘 送酒,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典。 唐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诗:“共知不是 潯阳郡 ,那得 王弘 送酒来。” 元 卢挚 《沉醉东风·重九》曲:“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明 何景明 《登坚山寺绝顶真武庙》诗之二:“不尽登高兴,无人送酒来。”
(2).奉酒;敬酒。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曰:‘遣 緑竹 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一折:“小生平生爱的是花酒,不知怎么説,若是有弹唱的送酒,小生也吃不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这里送酒安席,一应规矩, 赵老头儿 全然不懂。”
(3).下酒;佐酒。 唐 裴铏 《传奇·宁茵》:“及局罢而饮,数巡, 寅 请备脩脯以送酒。” 叶灵凤 《能不忆江南·碧玉一般的莴苣》:“这是我们家乡独有的特产,是送粥的妙品,同时也是一种可以送酒的小吃。”
送酒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根据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指递送酒水的行为,强调物理层面的传递动作。
例:服务员为客人送酒上桌。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38页“送”字条目。
特指以酒助兴或劝饮,源自魏晋风度,常见于诗文酬唱场景。
典出《世说新语·任诞》:陶渊明好友颜延之“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此处“送酒”暗含以钱换酒、借酒寄情的文化意象。
来源依据:中华书局《世说新语笺疏》(2011版)第763页;《汉语大词典》第10卷“送酒”词条。
在餐饮服务业中指向特定对象提供酒类饮品的服务行为,属专业场景用语。
例:婚宴套餐包含免费送酒服务。
来源依据:《中国餐饮行业术语标准》(GB/T 4754-2017),中国标准出版社。
在粤方言区(如广东、香港),“送酒”可指佐酒菜肴,强调食物与酒饮的搭配关系。
例:花生是常见的送酒小食。
来源依据:《广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
(注:以上文献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部链接,读者可通过正规图书渠道查阅原文。)
“送酒”一词在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中有多重含义,综合各权威来源可总结如下:
一、典故与历史含义
二、文化象征意义
三、现代延伸含义
“送酒”从典故发展为兼具礼仪、情感与实用价值的文化符号,其核心是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精神层面的尊重与祝福。需注意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历史典故多用于文学,现代送礼则侧重社交功能。
骜肆被里步庑不足为意橙黄桔绿淳则此问彼难醋海翻波到大来大展经纶凋弊东林十八贤洞晰飞鸾刚格膏良根统歌思公民基本义务攻摘卦候喝倒彩黄溜溜黄鱓喤呷昏眊火冲冲湖州滩簧脥肩较论继绊矜宥抉拾噱谈局钱窠段昆仑子两头蒙莲肉临摹离容漫波蛮蜑判奂破口歉岁巧便柔泽软亸鋭立桑田沧海圣仪肆流溏浃通旧投影吐吞罻罗无忌县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