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廉鎮。廉,通“ 覝 ”。 唐 李商隱 《為荥陽公舉王克明等充縣令主簿狀》:“臣謬膺廉部,慮在曠官。儻旬朔以無言,則賦輿而必闕。” 唐 李商隱 《為荥陽公桂州署防禦等官牒·林君霈》:“身弓六鈞,心鐵百鍊,無擎跽曲拳之志,有飲冰食蘖之貞。是用輟自私門,介于廉部。”參見“ 廉鎮 ”。
“廉部”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廉部”即“廉鎮”,其中“廉”通假為“覝”(意為察看、監察),“部”指官署或行政區域。整體可理解為一種監察或行政機構,可能與地方治理、廉潔監督相關。
文獻例證
唐代李商隱的《為荥陽公舉王克明等充縣令主簿狀》中提到“謬膺廉部”,指官員擔任廉部職務,需避免失職。另一篇《為荥陽公桂州署防禦等官牒·林君霈》中,形容任職者“心鐵百鍊”“飲冰食蘖”,強調廉潔剛正的品質。
“廉”字延伸含義
該詞多見于唐代文獻,用于描述官員的職責或機構性質,強調監察與廉潔并重的職能。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對“廉”的注解,或唐代官制相關史料。
廉部(lián b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指的是負責監督和管理廉政的部門。廉政是指清廉、正直、不貪污的政治行為。
廉(lián)的部首是廣并,它的筆畫數是8。
部(bù)的部首是阜,它的筆畫數是8。
《廉部》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刑法志》中。在古代官府中,廉政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廉部則是負責管理廉政的部門。
《廉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廉部」。
在古時候,「廉部」的寫法略有差異,廉字的古漢字寫法是「亷」,而部字的古漢字寫法是「部」。
1. 他在廉部工作,嚴格監督公務員的行為。
2. 廉部對違紀的官員進行了嚴厲的調查和懲處。
組詞:廉政、廉政教育、廉政法紀、廉潔。
近義詞:廉政部門、紀檢部門、監察部門。
反義詞:貪污部門、腐敗部門、糜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