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家鄉的書信。 元 範梈 《聞鵲》詩:“五六月餘鄉問絶,二千裡外客心勞。”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二子繼之,鄉問允發,維新耽吟,響振林樾。”
“鄉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xiāng wèn,其核心含義為來自家鄉的書信。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源與用法
相關文獻
“鄉問”是帶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多用于古詩文,現代使用較少。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相似表達混淆。更多例句及文獻出處可參考。
《鄉問》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詢問鄉親或村民。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鄉”和“問”。
“鄉”這個字的部首是“丿”,它的筆畫數是三;而“問”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六。
《鄉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農村社會,當時人們用它來表示向鄉親或村民提出問題或詢問的行為。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鄉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不同的變體。《鄉問》在古時候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某些古籍中,《鄉》字可能會寫作「鄉」或者「鄉」,而《問》字可能會寫作「問」或者「問」。
1. 他到處鄉問,希望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
2. 村長定期召開鄉問會,與村民交流問題和建議。
與《鄉問》相關的組詞有:
1. 鄉情:指對鄉村的感情或感受。
2. 鄉音:指鄉村地區特有的方言或口音。
3. 問詢:指詢問或征求意見。
與《鄉問》意思類似的詞語有:詢問、問詢。
《鄉問》的反義詞是不問或閉口不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