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颂德碑的意思、颂德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颂德碑的解释

《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詔史官树碑颂德。”后因称歌颂功德的碑刻为颂德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在官有异政,考秩已终,吏人立碑颂德者,皆须审详事实,州司以状闻奏,恩勅听许,然后得建之,故谓之‘颂德碑’,亦曰‘遗爱碑’,《书》称‘树之风声’者,正此之谓。”参见“ 颂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颂德碑是中国古代碑刻的一种特殊类型,专为歌颂帝王、官员或贤良人物的功德事迹而立。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功能与特征:

  1. 纪功彰德:多立于公共场所(如祠庙、衙署前),内容聚焦人物政绩、道德典范,如《文心雕龙·诔碑》载:“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
  2. 官方权威性:常由朝廷敕建或地方民众请立,需经官方审核,如《宋史·孙何传》记载真宗时禁立“颂德碑”,足见其政治意义;
  3. 文体规范:采用骈体文或韵文,格式严谨,首叙人物官职、籍贯,次述功业,末以赞辞收尾(参考《金石例·碑碣制度》)。

历史实例: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兼具宗教传播与颂扬唐太宗德政之功;北宋为包拯所立碑刻,亦属颂德碑范畴,体现民众对清官的敬仰。

文献依据:

文化意义:

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实物载体,颂德碑融合了古代政治文化、礼制传统与书法艺术,是研究中国纪功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颂德碑”是古代用于歌颂功德的碑刻,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窦章传》,记载东汉时期皇帝因追思早逝的贵人,诏令史官立碑颂德。此后,这类碑刻被统称为“颂德碑”,主要用于纪念官员或显赫人物的政绩、德行。

  2. 功能与制度
    唐代对颂德碑的设立有严格规定:需经州府核实功绩并上报朝廷,获准后方可建造。因此,它不仅是纪念性建筑,更是官方认可的德政象征,又称“遗爱碑”。

  3. 相关术语

    • 遗爱碑:与“颂德碑”同义,强调官员离任后百姓对其功绩的怀念。
    • 颂石:部分文献中作为颂德碑的别称,但具体关联需进一步考据。
  4. 读音与结构
    读音为“sòng dé bēi”,由“颂(歌颂)”“德(功德)”“碑(石碑)”三字组成,直指其核心含义。

颂德碑是古代官方与民间共同认可的功德纪念形式,兼具历史记录和文化象征意义,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德政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天见鬼白云篇报头簿録哺食低昂揲蓍缔葺砥矢椟匮橄榄糖槁木祼献贵邦郭穴骨髓虎入羊群讲山肩头兼诣椒鹤文石搅破结正竟已瀱汋开弓不放箭老人院廪贡黎庶例直隆眄曼缨门橹面子情儿冥虚逆暴奴隶主阶级贫女蒲桃髻蘧蘧仁泽塞尘僧蓝色仁行违山镇十番摅思同出身投殒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颓累橐笥屠疈五通霞朝象制献谋闲素小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