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推送潮水。 唐 崔國輔 《小長幹曲》:“月暗送潮風,相尋路不通。”
(2).觀潮退去。 唐 李嘉祐 《送鄭正則漢陽迎婦》詩:“遙想雙眉待人畫,行看五馬送潮歸。” 宋 蘇轼 《瑞鹧鸪·觀潮》詞:“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送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推送潮水
指潮水受自然力量推動的現象,常見于詩詞中描述水勢動态。例如唐代崔國輔《小長幹曲》中的“月暗送潮風”,描繪了月光下潮水被風力推送的場景。
觀潮退去
指觀賞潮水退去的景象,多用于文學表達。如蘇轼《瑞鹧鸪·觀潮》中“儂欲送潮歌底曲”,即以“送潮”暗含目送潮水退離的意境。
該詞在古詩詞中常被賦予情感色彩,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送潮”有“隨波逐流”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高頻引用,可能為個别語境下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提示:若需更多詩詞例證或語義溯源,可參考漢典及包含古籍引文的網頁(如、4)。
送潮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送”是部首,“潮”是另一個字。根據《康熙字典》,送的意思是“贈予,把東西給人”,潮的意思是“汐潮,海浪”。所以整個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送海潮”或“觀賞海潮”。
拆分部首和筆畫:送的部首是辶,它的筆畫數為3;潮的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為15。
來源:《送潮》這個詞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觀賞海潮的壯麗景象。它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對生命力的贊美,也傳遞着對潮起潮落的生命周期的思考。
繁體:送潮的繁體字為送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送潮的寫法與今天并沒有太大的區别。主要的變化可能是在書寫風格和字體的演變方面。
例句:他每日晨起,靜坐于海邊,隻為了能夠親眼見證那一次次壯觀的送潮。
組詞:送潮+觀賞、送潮+壯觀
近義詞:賞潮、觀潮、看潮
反義詞:退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