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稊的意思、稗稊的詳細解釋
稗稊的解釋
(1).稗草和稊草。泛指雜草。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詩:“瓣觚出六摧桃李,瑞舛過三黨稗稊。”
(2).比喻卑微。 唐 韓愈 《南内朝賀歸呈同官》詩:“君恩 泰山 重,不見酬稗稊。” 唐 元稹 《青雲驿》詩:“道勝即為樂,何慚居稗稊。”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稊的解釋 稊 í 稗子一類的草,子實像糜子:“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長出的嫩芽:“枯楊生稊。”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稗稊"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通常作為"稗"和"稊"的合稱,指代兩種形态相似且常被并提的田間雜草。其核心含義與比喻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指稱對象:
- 稗:禾本科稗屬一年生草本植物(Echinochloa crusgalli),外形似稻,常生長于稻田,被視為有害雜草。《說文解字》釋為"禾别也",即非正種的禾類。
- 稊:通"荑",指稗類雜草的幼穗或稗的别稱,亦泛指形似禾苗的雜草。《莊子·秋水》司馬彪注:"稊,似稗之草也"(據《漢語大詞典》1994年版)。
-
合用含義:
- 田間雜草統稱:二者均屬稻田常見雜草,故合用泛指危害農作物的雜稗。《廣雅疏證·釋草》:"禾别曰稊……稗與稊同"(王念孫疏證)。
- 微賤之物象征:因二者無實用價值,常比喻卑微、無用的事物。如白居易《讀史》詩:"禾黍與稊稗,雨來同日滋",喻指無用者與有用者混雜共生。
二、古籍用例與引申義
-
生物學特征:
- 稗:葉片寬于稻,無葉舌葉耳,籽實可作飼料但産量低(《中國植物志》)。
- 稊:古文獻中多指稗草初生穗狀花序,或與"荑"通假,表草芽(《毛詩注疏》)。
-
哲學隱喻:
- 《莊子·知北遊》:"道在稊稗",以雜草喻道無所不在,強調渺小事物亦含至理。
- 錢鐘書《管錐編》引申為:"稊稗雖微,亦具天地之理",深化其哲學意涵(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冊第136頁)。
三、現代應用與辨析
- 農學意義:稗為全球性稻田惡性雜草,稊則漸少用,今多統稱"稗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
- 語用差異:
- "稗"可獨立使用(如"稗子""稗官野史")。
- "稊"現代罕用,僅存于"稊米"(小顆粒)等文言遺存。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1963.
- 王念孫. 《廣雅疏證》[M]. 中華書局,2004.
- 郭慶藩. 《莊子集釋》[M]. 中華書局,2012.
- 錢鐘書. 《管錐編》[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注:古籍原文及釋義綜合《漢典》《國學大師》等權威辭書平台校勘,農學數據參考《中國植物志》線上版。)
網絡擴展解釋
“稗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tí,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植物指代
指兩種雜草——稗草和稊草()。
- 稗草:一年生禾草,外形似稻,常生長于稻田或濕地,被視為有害雜草()。
- 稊草:古書中常指類似稗的細小雜草,二者合稱泛指田間雜生的草本植物。
-
泛指雜草
引申為一切雜亂、無用的植物,如唐代徐渭詩句“瑞舛過三黨稗稊”即用此意()。
二、比喻義
-
卑微、低賤之物
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微不足道。例如:
- 韓愈《南内朝賀歸呈同官》:“君恩泰山重,不見酬稗稊”,以稗稊自比,表達未被重視的謙卑心态。
- 元稹《青雲驿》:“何慚居稗稊”,亦通過稗稊反襯自身境遇。
-
雜亂紛擾的狀态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讀“bài gǎi”,比喻環境混亂、難以梳理,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相關擴展
- “稗”的衍生含義
單字“稗”可指瑣碎事物,如“稗官野史”(),即非官方的民間記載。
- 近義詞組
如“稗秕”(bài bǐ),指雜草與空谷,比喻無用之物()。
“稗稊”兼具自然屬性與人文隱喻,既指田間雜草,又象征卑微或混亂,常見于古典詩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比肩接踵裁衣長攙瞋忿陳黦踔飛從中漁利刀筆吏得路典故第一把手對對子二文凡汞飯含風清月朗撫師富源葛帔龜袋國寶還請橫飛河澀荒白米皇京回答肩負重任江田借故卷棚開軒棶木攬長工理短柳思緑虵謬悠嫩草陪裨配位平吞拼殺貧遊剖解齊貝旗甲拳套繞襲三洪社君盛門水壓棠頌貪冒屯阨外積萬事如意晩歇慰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