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直的意思、司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直的解释

(1).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邦之司直”引 王念孙 曰:“直,谓正人之过也……是邦之司直,主正人过。”《淮南子·主术训》:“ 汤 有司直之人。”《汉书·叙传下》:“ 宽饶 正色,国之司直。”《南史·殷冲传》:“ 淳 弟 冲 字 希远 ,位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称。”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譬则司直立朝,姦回志折。”

(2).官名。指丞相司直, 西汉 武帝 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 东汉 改属司徒。 北魏 至 元 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 明 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3).官名。 唐 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旧唐书·职官志三》:“﹝东宫官属﹞司直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

(4).当值;值班。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兵子》:“兵子夜司直 通州 仓。凡司直,出入门者,必籍记之甚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直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司直(sī zhí)为复合词:


二、历史官职释义

  1. 古代司法官职

    • 起源:汉代始设“司直”官,隶属丞相府,职责为监察百官、纠举不法(《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 职能:独立于御史系统,直接向丞相负责,侧重审查官员渎职与司法冤案(如《后汉书》载司直“助督录诸州事”)。
    • 演变:唐代大理寺设“司直”六人,参与重大案件审判(《唐六典》:“大理寺司直掌出使推按,承制断狱”)。
  2. 现代引申义

    • 泛指司法公正:如“法司直绳”指法律公正执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象征意义:代指坚守正义的品格或角色(例:文学作品中“司直之臣”喻清官)。

三、文学与文化用例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司直”词条释为“主正人过失”,详列汉代至唐代官职演变。

  2. 《古代官职辞典》(中华书局):

    解析司直在历代司法体系中的职能与品级变迁。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收录司直制度与典型案例,如汉代司直弹劾三公史实。


五、同义词与关联词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官职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内容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司直”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信息如下: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源自《诗经·郑风·羔裘》中“邦之司直”,原指“主正人过者”,即负责纠正他人过失的人,后引申为正直的象征。这一用法在文学中常被引用,如《淮南子》提到商汤以伊尹为司直。

  2. 官职演变

    • 西汉至东汉:汉武帝始设“丞相司直”,隶属丞相府,负责检举官员不法行为;东汉改属司徒,职能类似监察。
    • 北魏至元朝:归属多变,或属廷尉、大理寺,主管案件审理、刑罚执行等司法事务,明代废除。
    • 唐代东宫官制:太子属官“司直”,职责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负责弹劾东宫官员。
  3. 职能特点
    司直的核心职能是监察与司法,包括纠察官员廉政、审理案件、检举不法等,属于中央监察体系的重要角色。

  4. 其他语境含义

    • 日语借用:在日语中,“司直”(しちょく)指司法当局或审判官。
    • 成语典故:“国之司直”出自《诗经》,形容国家中正直的栋梁之臣。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2、3的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闭闇鬓垂比年袃蒯成何体面城铺赤凤凰饬舆触网锄耘耽情打通关德素地灵断背山耑管防卫过当访查伏老蛤解工人阶级海龟黑腾腾和贽画榜黄霾虎而冠秽衅枑苑家公牋麻鞠部隽器扩印牢盆列圣李广难封漏勺密丛丛迷梦漠如缾沈簪折拚死皮硝牵羊肉袒羣婚三翻四覆三坟五典沙鈎神秘爽垲送车跳棋铁叶通便下碇乡宾校计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