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册,史籍。《文选·班彪<王命论>》:“全宗祀於无穷,垂册书於春秋。”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册书,史记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採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册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録,寸有所长,实广闻见。”
(2).册命之书,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事的诏书。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册》:“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二曰玉册,上尊号用之;三曰立册,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册,封诸王用之;五曰哀册,迁梓宫及太子、诸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赠册,赠号、赠官用之;七曰謚册,上謚、赐謚用之;八曰赠謚册,赠官并赐謚用之;九曰祭册,赐大臣祭用之;十曰赐册,报赐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册,罢免大臣用之。”
(3).指一般诏书。《汉书·公孙弘传》:“书奏,天子以册书答。” 明 何景明 《醉歌赠子容使湖南》诗:“冠冕诸邦拱至尊,册书十道开天府。”
(4). 明 清 时向官府承包若干户钱粮的税吏。《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道:‘ 顾二哥 是俺户下册书,又是拜盟的弟兄。’”
册书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古代文书形式
简册文书
指古代以竹简或木牍编连成册的公文或典籍,用于记录政令、史实或重要文献。如《尚书》中的“典”“谟”等篇目即以册书形式保存。
例证:《周礼·春官》载“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其中“策”通“册”,指册封文书(来源:《汉语大词典》)。
帝王诏令
特指皇帝颁发的诏书、册封文书。如唐代册封皇后、太子时颁发的“册书”,需以特定规格的简册书写并宣读(来源:《辞源》)。
二、现代引申含义
装订成册的书籍
现代汉语中泛指装订成册的图书或文件,强调其物理形态的完整性。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册子;装订好的本子。”(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量词用法
作量词用于计量书籍或簿本,如“一册教材”“档案三册”(来源:《新华字典》)。
权威文献参考
“册书”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用法来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册”最初指编串好的竹简,后泛指书籍或文书。因此,“册书”的核心含义与成册的文书或书籍相关,但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延伸。
史册、史籍
指记录历史的典籍或文献。例如《文选·班彪<王命论>》中提到“垂册书於春秋”,李善注“册书”即“史记”。唐代刘知几《史通》中也以“册书”代指史籍。
帝王诏书(册封类)
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正式场合的诏书,如册封皇后、太子、诸侯等。例如《新唐书》记载“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时用册书。这类文书在周代称“策书”,魏以后改称“册书”。
泛指一般诏书
广义上也可指帝王发布的各类诏令,如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列举的11种册书,包括祝册、哀册、赐册等。
成册的书籍
当“册”作量词或指装订成册的载体时,“册书”即书册或书籍。例如《说文解字》释“册”为编简而成的书籍。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汉典》、《新唐书》等。
安安合适阿右白旄黄钺膘肥体壮草薙禽獮臣衞触践村口错镂黨堅勢盛定冠词多言繁称翻江搅海翻苏风人诗雰雪覆窠体高而富球歌珠故道故行河东饭画瓶盛粪华胄昏暴活财神贱耻金星汲玄开袥渴乏拦柜良游面包缅求谋懽魄虑褰褰碛卤青禾青驭取讨繞梁声忍气三百六十日三脆面散名失旨殊怪私伢锁钥太一条据题额脱去相后相孰小白长红邪魔歪道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