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气的意思、四时之气的详细解释
四时之气的解释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谢太傅 絶重 褚 公,常称:‘ 褚季野 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唐 李白 《任城县厅壁记》:“ 季野 备四时之气, 士元 非百里之才。”
词语分解
- 四时的解释 .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
- 气的解释 气 (氣) ì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
专业解析
四时之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及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所特有的、循环更替的自然气息或能量。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并与阴阳五行学说、人体养生、农业生产等密切相关。
-
核心释义与字源: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说文解字》释“时”为“四时也”,本义即季节。古人将一年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气候、物候特征。
- “气”:在中国哲学中,“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能量。它无形无象,却充斥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动力。《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强调了“气”的分化形成四时。
- “四时之气”:合指贯穿于四季之中、随季节流转而呈现不同特性和作用的自然之气。它代表着季节更迭背后的能量流动与属性变化。
-
哲学与自然观内涵:
- 阴阳消长: 四时之气的流转是宇宙阴阳二气消长运动的具体表现。春季阳气初生(少阳),夏季阳气鼎盛(太阳),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长(少阴),冬季阴气极盛(太阴)。这种阴阳的周期性变化驱动着万物的生长收藏。
- 五行配属: 四时之气与五行学说紧密对应:
- 春:属木,主生发,其气温(温暖、升发)。
- 夏:属火,主蕃秀,其气热(炎热、旺盛)。
- 秋:属金,主收敛,其气凉(凉爽、肃降)。
- 冬:属水,主闭藏,其气寒(寒冷、凝敛)。
- 土则主养四时,位于季夏或分主四季末月。这种配属将季节的气候特征、物候现象与更深层的物质元素属性联系起来。
- 天道循环: 四时之气的有序更替被视为“天道”运行的体现,是宇宙和谐、规律性的象征。《礼记·月令》详细记载了每个月份的天象、物候、节气及统治者应顺应的“时气”以施政,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思想。
-
医学与养生应用:
- 病因观: 中医认为,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等)是导致外感疾病(“时气病”或“时令病”)的重要原因,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开篇即强调“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指出逆四时之气则伤五脏。
- 养生原则: “天人相应”思想在养生上的核心体现就是“顺四时之气”。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系统论述了四季不同的养生法则:
- 春:应顺应生发之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志生发。
- 夏:应顺应盛长之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 秋:应顺应收敛之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 冬:应顺应闭藏之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 治疗依据: 中医诊疗注重“因时制宜”,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及人体气血随四时的变化来制定治疗原则和选择药物。
-
文化与生活影响:
- 农事活动: 传统农业生产严格遵循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进行播种、耕耘、收获和储藏。“不违农时”是保障农业丰收的关键。
- 起居饮食: 古人的衣食住行也力求与四时之气相协调,如春捂秋冻的衣着习惯,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饮食调补原则。
- 文学艺术: 四时之气是古典诗词、绘画的重要题材和意境来源,用以抒发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四时之气”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宇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的一把钥匙。它不仅仅指季节气候,更是一种蕴含阴阳五行哲理、体现天道运行规律、深刻影响医学养生及社会生活的动态能量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类活动(包括身体养护、农业生产、社会治理)必须顺应自然节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和谐境界。
主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 - 对“时”等字的本义解释。
- 《黄帝内经·素问》 (托名黄帝,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 特别是《四气调神大论》篇,系统阐述四时养生。
- 《礼记·月令》 (西汉·戴圣编定) - 记载四时物候、政令与顺应时气。
- 《春秋繁露》 (西汉·董仲舒著) - 阐述“气”与阴阳五行、四时的关系。
- 中医基础理论 - 关于六淫致病、因时制宜等理论。
网络扩展解释
“四时之气”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本义:指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气象变化。
- 引申义:后引申为形容人的气度弘远,能包容四季般的变化与差异,体现宽厚深远的胸襟。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原文为:“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典故背景:褚季野(褚裒)为人沉默寡言,但谢安认为他虽不擅言辞,却具备四季般包容万物的气度。
三、用法特点
- 语法功能:多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侧重描述气度的宽广与包容性。
- 应用场景:常见于文学或对人物品格的评价,如唐代李白《任城县厅壁记》中引用:“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
四、补充说明
- 个别文献(如)提到“人的性情随四季变化”的解释,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权威来源,建议以《世说新语》的典故及传统引申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阿猫阿狗黯黕磝磝熬肠刮肚北房綳扒吊拷捕逐彩照登闉鼎鼎度量杜母反应器烦壅非犯高劲拱别刮目瞽词国令轰铿皇乾胡搧假扮翦绺击分金盘跼步匡励奎蹄良贞赁价芦酒緑地命彩木契拿囮头平川铅笔画清氛青水芰去就僧祇粟森冷稍饩升涨世套兽鼓诉状淘真通共有无通属头疼脑热望秋威慑伪笋文衡骛鼓仙吏新福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