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齧。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于其遠險……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齧。” 唐 杜甫 《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一本作“噍齧”、“ 嚼囓 ”。 唐 韓愈 《陸渾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韻》:“雷公擘山海水翻,齒牙嚼齧舌腭反。”
“嚼齧”是漢語詞彙,指咬齧、啃咬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牙齒咬碎或啃咬物體,常帶有破壞性。例如《宣和遺事》中描述蛟龍作祟時,“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傷人甚衆”,強調咬齧帶來的傷害。
文獻出處
異體字與通假
該詞存在多種寫法,如“嚼齧”“噍齧”“嚼囓”等,均為同義異形詞,古籍中常混用。
綜合解釋
除字面意義外,部分語境中隱含反複折磨或精神層面的“啃噬”,如阮籍賦中借自然險惡暗喻社會壓迫。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宣和遺事》《杜工部集》等古籍。
《嚼齧》(音jué niè)又寫作《嚼噏》(音jué lì),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用來形容吞咽困難或者咀嚼不暢的狀态,常常用來形容食物吃得很艱難。
《嚼齧》的拆分是“口”、“骨”和“齒”。根據部首索引,它的部首是“口”,其中“骨”是構成這個字的偏旁,表示與骨骼有關,而“齒”則是描述了牙齒。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7畫,其中“口”部為3畫,“齒”部為12畫,而“骨”部為2畫。
《嚼齧》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它是由秦朝時的文字衍生而來的。在繁體漢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嚼齧」。
古時候的字形變體會有一些不同,與現代漢字有所出入。例如,在先秦時代,「嚼齧」的寫法是「摷齧」,其中的部首「骨」被寫作「手」。
1. 她牙齒疼得厲害,食物吃起來嚼齧不盡。
2. 這塊牛肉非常硬,必須細細嚼齧才能吞下去。
組詞:更齧(gēng niè,更加嚼齧)、齧齒無響(niè chǐ wú xiǎng,嚼齧沒有聲音)。
近義詞:咀嚼、品嚐。
反義詞:順暢、易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