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死不問的意思、十死不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死不問的解釋

謂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寬恕。《北史·藝術傳上·皇甫玉》:“ 孝昭 賜 趙郡王 十死不問, 王 喜曰:‘ 皇甫玉 相臣,雲當惡死,今復何慮?’”參見“ 十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死不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四字組合,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十死”與“不問”兩部分進行考據:

一、詞源考據

“十死”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明确标注為“古代刑罰制度,指十種死罪”,《唐律疏議》卷十七載有“十惡不赦”的律法概念,其中“十死”指代嚴重罪行。而“不問”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不追究責任”,如《史記·李将軍列傳》中“天子以為老,弗複問”即為此意。

二、語義内涵

組合後的“十死不問”具有兩層引申含義:

  1. 極端寬宥:指即便犯下十種死罪也不予追責,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所述“權臣恃寵,雖有大過而不問”
  2. 制度隱喻:反映古代特權階層突破律法約束的特殊現象,與“刑不上大夫”形成互文關系

三、語用演變

該詞組在明清白話小說中偶見使用,例如《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回“縱有十死不問的罪過,也自甘心”,此處用作反諷句式。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曆史語境下的特殊用法,常見于學術文獻對古代司法制度的分析(參考《中國法制史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網絡擴展解釋

“十死不問”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詞義解釋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以寬恕,形容極度的寬容或特權。該成語強調對罪行的寬恕程度遠超常規,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對重臣的特殊赦免。

2.出處與背景

3.用法與結構

4.語言特點

5.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十死”在古代法律中代指十種死罪(如謀反、大逆等),但“十死不問”更側重強調次數而非具體罪名。需注意其與“十惡不赦”的區别:後者指罪行嚴重不可赦免,而“十死不問”則突出寬恕的絕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北史》相關章節(來源:、4、8)。

别人正在浏覽...

柏瀝敗事有餘,成事不足爆倉冰炭不相容逋逆慘緑長跑崇山沖恬啜飲倒鎖等數對狀防畛犯牛勁犯言憤怒阜俗趕羅櫜服黃卷幼婦惶撓晦光艱虞角物腳丫朝天借鑒嗟尚基極寄奴揢撒羸民廉厲柳暗流沫禮中洛叉門父冥慶民困敏晤莫不然樸悍平弄起處秋刷三大士唼哫實招守庚申順悌騰拏鐵君貼職土布銷釘笑哈哈痚瘶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