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策試的試題。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國初舉人對策,皆先寫策題,然策題不過一二十句。其後策題寖多,而寫題如初,舉人甚以為苦。 慶曆 初, 賈文公 為中丞,始奏罷之。”《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 蘇軾 所撰策題,蓋設此問以觀其答,非謂 仁宗 不如 漢文 , 神考 不如 漢宣 。”
“策題”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策題指科舉制度中“策試”環節的試題,要求考生針對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提出對策。其名稱來源于“策問”這一文體形式,即通過設問考察應試者的治國策略和見解。
起源與形式
宋代科舉考試中,策題最初較為簡短,通常僅一二十句,考生需先抄寫題目再作答。後因題目逐漸增多,導緻考生負擔加重。
改革與演變
北宋慶曆年間,賈文公(賈昌朝)任中丞時,上奏取消考生抄寫策題的環節,簡化考試流程。此外,策題内容常涉及對曆代帝王政策的比較,如蘇轼曾因策題中隱含對宋仁宗與漢文帝的評價引發争議。
“策題”是科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也體現了對考生實務能力的重視。其演變過程與宋代科舉改革密切相關,是研究古代教育史的關鍵切入點。
《策題》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為解決問題而制定出的計劃、方案或策略,常用于政治、管理等領域。
段落2: 構成及部首筆畫《策題》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策”和“題”。其中,“策”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12;而“題”的部首是“頁”,總筆畫數為16。
段落3: 來源及繁體《策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凡人有選精民敎之策、題時或問。”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段落4: 古時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至于《策題》這個詞,大緻上可以使用古漢字的寫法“筞題”來表示,但并不常見,現代多使用簡化字。
段落5: 例句以下是一些關于《策題》的例句:
1. 這個部門正在制定一套有效的策題來提升公司的競争力。
2. 這位經理為解決員工福利問題,提出了一項創新的策題。
段落6: 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策題》作為一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策略”、“策劃”等。近義詞包括“方案”、“計劃”等詞語,而“執行”、“行動”則可視為《策題》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