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见《大乘义章》三。
(2).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这是说苦笋的外壳虽然颜色不同,但苦味是一样的。
"四苦"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人类生命中最根本的四种痛苦。根据佛教教义,这四苦构成了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本质:
生苦
指出生本身即蕴含痛苦。胎儿在母胎中经历压迫,出生时遭受挤压,且出生即注定要经历衰老、疾病和死亡等后续痛苦。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苦的起点。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对"生苦"的释义;《长阿含经》中关于生命本质的论述。
老苦
指衰老带来的身心痛苦。包括身体机能衰退(如视力模糊、听力下降、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容颜衰老、病痛增多、精力减退、记忆力衰退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上的忧虑、失落和无力感。
来源:《中阿含经》对衰老过程的描述;《增一阿含经》中关于老苦的阐释。
病苦
指疾病带来的身心折磨。包括身体上的疼痛、不适、虚弱、残疾,以及精神上的焦虑、恐惧、对健康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担忧。疾病被视为身体四大(地、水、火、风)不调所致。
来源:《佛说医喻经》中关于疾病与四大关系的说明;《杂阿含经》中关于病苦的记载。
死苦
指死亡时的痛苦及对死亡的恐惧。包括临终时身体分解的痛苦、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对未了心愿的遗憾、对亲友财产的眷恋不舍,以及对死后去向的未知和恐惧。死亡被视为生命必然的终结,是最大的别离。
来源:《大般涅槃经》中对死亡过程的描述;《瑜伽师地论》中对死苦的分析。
文化意义与延伸
"四苦"是佛教核心教义"四圣谛"中"苦谛"的基础内容,旨在揭示人生的本质是苦,从而引导众生寻求解脱之道。这四种痛苦被认为是所有众生都无法逃避的普遍经验。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中,"四苦"常被扩展为更详细的"八苦",即在生、老、病、死之外,增加了"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怨憎会苦"(与厌恶者相遇)、"求不得苦"(所求不得)、"五蕴炽盛苦"(身心欲望执着带来的苦)。"四苦"的概念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对生命、痛苦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常见于文学、艺术和哲学讨论中。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叹白发》中写道:"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即隐含了对人生老、病、死等苦的感慨。
"四苦"是佛教对人生本质痛苦的概括,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苦难:
四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自佛教经典《大乘义章》。这四种痛苦被视为人类生命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基本困境,反映了佛教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生苦
包括胎儿在母体中的压迫感、出生时通过狭窄产道的挤压痛苦,以及新生儿初次接触外界冷热刺激的生理反应。如典籍描述婴儿出生时"细嫩肌肤被接生者手掌抓提,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
老苦
表现为身体机能衰退(如视力模糊、白发脱齿)、慢性病痛积累(如风湿腰痛),以及心理层面的青春消逝之痛,尤以女性容颜衰老带来的双重痛苦为甚。
病苦
涵盖从婴幼儿疾病(天花麻疹)到老年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全生命周期病痛,现代新增疾病如癌症也被纳入此范畴。
死苦
既包括死亡过程的肉体痛苦,也包含对生命终结的深层恐惧。佛教认为即使长寿如"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大劫)",最终仍难逃轮回。
部分典籍将四苦扩展为"八苦",新增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四类精神层面的苦难。这种扩展更全面地诠释了佛教的苦谛思想,但四苦仍是核心框架。
佛教通过四苦理论,揭示众生皆苦的生命本质,旨在引导人们通过修行解脱轮回。此概念深刻影响了东方文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至今仍被广泛用于人生哲理讨论。
如需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更详细的八苦论述,可查阅《大乘义章》《涅槃经》等佛教经典。
奥地利帝国邦哲保子罢弱卑佞柸校裁黜采食朝名市利炒勺崇基词眼脆薄大度电力机车地鳖杜韦娘扼塞崿嶂帆风奉央负重涉远过谦河洛画箭火术岬嶱悸慑酒中趣苦辞冷暖自知另眼相看袂裾昧弱渺茫木雁南鲜疋夫疲疴平宁弃末返本青靛穷已啓乞瑞禽三行鬙鬙赏事舌尖音识力鼠矢窣静坦笑填具田游铁杙突荡文轨谢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