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part rudimentary knowledge to beginners;initiate]∶傳授基礎知識或入門知識
啟蒙工作
(2) [instruct very young]∶教小孩(如幼兒園和初級小學)
啟蒙教育
(3) [enlighten]∶開導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同“啟蒙”。 陳學昭 《工作着是美麗的》上卷三:“四哥是 珊裳 思想上的一個啟矇大師,她常常和他談她所想的種種。”參見“ 啟蒙 ”。
(1).開導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嗟乎,物理幽玄,人知淺眇,安得一切智人出興于世,作大歸依,為我啟蒙發覆耶!”
(2).使初學者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亦指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接受新事物。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論悟二》:“及既得師啟蒙,便能讀書認字。” 清 龔自珍 《哭鄭八丈》詩“論交三世久,問字兩兒趨”原注:“餘兩幼兒曰 橙 曰 陶 ,丈為啟蒙,設臯比焉。” 魯迅 《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連環圖畫’的擁護者,看現在的議論,是‘啟蒙’之意居多的。” 吳玉章 《論辛亥革命》三:“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以前盡管作了許多政治鼓動,并且作了一些啟蒙工作,但是因為内容過于簡單,同時也沒有在理論上作詳細的說明,以緻未能攻破封建主義的思想堡壘。”
“啟蒙”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既包含教育層面的基礎引導,也涉及社會與哲學層面的理性覺醒。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漢語中“啟蒙”源于《易經》的“發蒙”,指通過正善引導使蒙昧者具備理性自決能力。現代漢語中,其拼音為qǐ méng,意為“開發蒙昧,使明白事理”,既指教育童蒙獲取基礎知識,也指社會擺脫愚昧、接受新知的運動。
康德在《什麼是啟蒙?》中提出,啟蒙是“人從自我招緻的受監護狀态中走出”,強調敢于運用自身理性的勇氣(拉丁格言“Sapere aude”)。這一觀點将啟蒙從被動接受教育,上升為主動追求理性自由的哲學命題。
“啟蒙”既是教育行為,也是社會運動與哲學覺醒。它既包含“教孩童識字”的具體場景,也涵蓋“推動理性社會”的宏大叙事,核心始終圍繞擺脫蒙昧、追求理性展開。
啟蒙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培養、引導、開導人們的思想、知識和才能,使其達到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成為有思想的人的過程。
“啟蒙”的部首是“啟”,總筆畫數為11。
“啟蒙”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源于《莊子·外篇·大宗師》一文,“啟蒙教誨,淵映而升者衆矣。”表示通過教育和教誨來激發人們的才能。
“啟蒙”的繁體字為「啓蒙」。
在古代漢字中,啟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無太大差異。
1. 他投入了國家啟蒙事業,緻力于提高教育水平。
2. 閱讀是啟蒙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開發人們的智力和潛力。
啟蒙教育、啟蒙時期、啟蒙運動、啟蒙思想。
教導、開導、指導。
愚昧、無知、迷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