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門博士的意思、四門博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門博士的解釋

學官名。 北魏 太和 二十年因 劉芳 表請立四門博士。 隋 代隸于國子監, 唐 始合于太學。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幹的庶人子弟。 元 以後不設。 唐 韓愈 《科鬥書後記》:“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參閱《唐六典》卷二十一、《新唐書·百官志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門博士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特指唐代國子監下設“四門學”中的主管學官,負責教授生徒、傳播經學。其具體含義與職責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一、官職性質與隸屬

“四門博士”為唐代中央官學“四門學”的專職教官,隸屬于國子監。唐代國子監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四門學居第三等,主要面向中下級官員子弟及部分庶民俊秀者招生。四門博士的品級為正七品上,地位低于國子博士(正五品上)與太學博士(正六品上)。


二、職責與教學内容

四門博士的核心職責是教授儒家經典,内容以“九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主,兼授《孝經》《論語》。生徒需通過定期考核(如“旬試”“歲試”),博士負責評定學業優劣,并推薦優秀者參加科舉考試。


三、選拔與曆史沿革

四門博士的選拔标準嚴格,需通曉經義、品行端方,多由科舉進士或明經出身者擔任。該官職始設于北魏,隋唐沿襲并完善。唐代四門學規模龐大,貞觀年間曾擴招至1300人,博士編制通常為3人,後增至6人,反映出唐代對中下層教育的重視。


四、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四門博士制度體現了唐代“廣育人才”的文教政策,為庶民子弟提供了晉升通道,促進了經學教育的普及。韓愈、柳宗元等文人均曾擔任四門博士,其教學實踐對唐宋古文運動與儒學複興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 《新唐書·百官志三》載:“四門博士三人,正七品上。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
  2. 《唐六典·國子監》:“四門博士掌教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庶人子為生者,分經教授。”
  3. 杜佑《通典·職官九》:“四門博士,魏置,隋初隸太常,炀帝改隸國子監。”
  4. 王溥《唐會要·卷六十六》:“元和二年,增置四門博士兩人,助教兩人。”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唐六典》《通典》《唐會要》等權威整理版。)

網絡擴展解釋

“四門博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學官職位,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釋義

四門博士是北魏至元代設立的學官名,主要負責貴族及庶民子弟的教育管理。該官職最早由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劉芳上表建議設立,隋代隸屬國子監,唐代并入太學系統。

二、職責與沿革

  1. 教育對象
    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爵位繼承者的子弟,以及有才能的平民子弟。
  2. 曆史變遷
    • 北魏:初設于都城洛陽四門,故稱“四門博士”
    • 隋唐:隸屬國子監,後與太學合并
    • 元代:官職廢止

三、文獻記載

唐代韓愈在《科鬥書後記》中提及自己曾任此職:“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印證了該官職在唐代的實際存在。

四、延伸說明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博學之人”,但這一用法并非曆史主流,更常見于現代對古代官職名稱的文學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不勝其苦不以辭害志慚顔逞筆澄心堂紙癡福叱利斥落沖情釣璜雕毀底迪獨舂放封芳荪方限飛筆豐年稔歲紛糅服席寒疠橫行直撞話茬隳節降手兒交年饑凍交切技工學校警笛鲸吞蛇噬精瑩聚變決竭困覺老人遼東灣戾很流離瑣尾流沫滿破溺口槃護配所平局氣錘齊壘啼烏邱墳秋秋癯瘠任上融尊三獻失墒袒踴韬翰挑缺擿棄完事鮮飇閑接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