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官名。 北魏 太和 二十年因 劉芳 表請立四門博士。 隋 代隸于國子監, 唐 始合于太學。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幹的庶人子弟。 元 以後不設。 唐 韓愈 《科鬥書後記》:“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參閱《唐六典》卷二十一、《新唐書·百官志三》。
“四門博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學官職位,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四門博士是北魏至元代設立的學官名,主要負責貴族及庶民子弟的教育管理。該官職最早由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劉芳上表建議設立,隋代隸屬國子監,唐代并入太學系統。
唐代韓愈在《科鬥書後記》中提及自己曾任此職:“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印證了該官職在唐代的實際存在。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博學之人”,但這一用法并非曆史主流,更常見于現代對古代官職名稱的文學化解讀。
四門博士(sì mén bó shì)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四門博士由“四、門、博、士”四個字組成。其中,“四”是數字表示“四個”的意思;“門”是表示“入口、通道”的意思;“博”是表示“廣博、博學”的意思;“士”則表示“有學問的人”的意思。
四門博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章中,起初指的是自家的四個兒子,後來逐漸引申為指代國家選拔的最高學問水平的四個科舉掌門人。
在繁體中文中,四門博士的寫法是「四門博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四門博士的古時候的寫法是「肆門博士」,其中「肆」和「四」表示的是同樣的意思,都是數字表示“四個”的意思。
他們是四門博士之一,代表着最高的學術造詣。
組詞有:四科博士、博士之一等。
近義詞包括:四座博士、四方博士。
反義詞包括:初學者、小學僧。
【别人正在浏覽】